桑松1986年出生於開普敦,成長於特蘭斯凱的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 桑松最初學習攝影,2006年的一次偶然機遇使他來到了位於開普敦郊區的藝術家共享工作室Isibane Creative Arts。在那裡,藝術家們通過作品探索嚮鎮的黑人生活。這次偶遇促使他轉向繪畫,在這群藝術家的指導下,開始嘗試使用油畫顏料進行創作,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其作品涉及夢想、青春、靈性、男性氣概,以及南非和其他地區的身份表徵等主題。
儘管在媒介上發生了轉變,但攝影仍在他的創作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就像同樣身為非裔藝術家的凯欣德·威利的作品一樣,桑松先在攝影中形成作品的概念,繼而參考這些圖像進行繪畫。他對現實與想像的細節進行結合,譬如彎曲的葉子即來自他年少時與母親一起觀看花園的時光,這一技巧為桑松的作品注入了一種超現實的特質,讓每一個極具風格的人物都顯得像是被疊放在看似開普敦或東海岸村鎮地區的人造背景之上。
然而,與他作為原始材料的靜態照片相比,這些人物則更有血有肉,正如《象牙5》中的自畫像,畫中人物折射出一股強烈的存在感,似乎對觀者漠然置之,一副「這是一個毫無疑問屬於他的世界」的神態。ii
這件作品在形式構圖上與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中英姿颯爽的人物姿態有著相似之處,而桑松畫筆下的人物手中輕執的精緻蕾絲扇子則更突出了這一點。同時,該圖像也讓人聯想起開普敦殖民地在向非洲黑人徵收茅屋稅時期,採礦社區的男人們寄回家裡的老肖像照。照片中的這些男人常常站在一棵樹或蕨類植物旁,穿上新衣或新鞋擺好姿勢,好讓心愛的人放心,自己如今已飛黃騰達。然而,在《象牙5》中,這種出自另一時代的美學被主人公的現代裝束——一條時髦的藍色牛仔褲和一件印著宇宙圖案的敞開的金色和淡褐色相間的真絲夾克——所打破。
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男孩》,1919年作,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收藏,紐菲爾茲
參考身邊所見的時尚和流行文化趨勢,桑松「通過或許是最簡單的方式,用服裝品牌展現雄心」,向非洲男性的青春致敬。但正如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當代藝術部主管Gabriel Ritter指出的,這些人物「陰沈、內省的目光」iii 拒絕一切膚淺,用大理石般的眼睛呈現出一種此前只有亞美迪歐·莫迪利亞尼才能成功實現的出神般的凝視。這些目光來自桑松的童年記憶,一次與表哥在河邊漫遊時他們的目光不經意地與月光相遇。這些詭異的目光自此成為了藝術家作品中的標誌性主題,既創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又象徵著關於清晰和盲目的更為宏大的主題。
「我喜歡這些眼睛和瞳孔的缺失是因為它們傳遞了一種夢境般的意識,而不是將它們連接到畫布框架之外的凝視。人物是在望向畫布之外嗎?這些眼睛強調了人物是有意識地,而非只是被動地在看。」—— 辛格·桑松
儘管桑松曾指出許多西方藝術家對其作品的重要影響,包括安德魯·魏斯、路易絲·布爾喬亞、保羅·高更,以及法蘭西斯·培根,然而,是他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弘揚和對打破西方固定視角的他這一代非洲人的有力刻畫在推動著他的創造力。由此看來,雖然本件作品以及該系列的標題顯而易見與人物發光的象牙色眼睛有所關聯,但或許此中另有一層諷刺性的言外之意。
但用藝術家自己的話來說,「我創作藝術是因為我熱愛創作。我不是活動家,我不參與任何政治運動:我只是一個非洲男人。我不想把非洲的污名帶入我的作品...一旦我們涉及這些話題,人們就會認為這是我們的身分,它就成為了我們的身分。作為年輕一代,我們的目標是讓自己擺脫人們對黑人刻板印象,譬如疾病或種族主義。我們是非洲大陸新身分的一部分。」 iv
憑藉其獨特的美學風格證明自己是藝術世界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桑松的作品近期於2021年6月在富藝斯紐約創下了拍賣紀錄,他的畫作《兩件1》遠遠超出了其25,000-35,000美元的拍前估價,以高達378,000美元的價格成交。
辛格·桑松,《兩件1》,2018年作
2021年6月於富藝斯紐約成交,成交價378,000美元,超出25,000-35,000美元的拍前估價
桑松曾在許多重要國際機構舉辦展覽,其中包括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在開普敦的blank projects畫廊;以及2020年在紐約的貝浩登畫廊。 此外,桑松將於2021年10月16日至2022年1月15日在紐約的FLAG藝術基金會舉辦個展,並將於2022年在倫敦的白立方畫廊舉辦個展。
桑松的作品獲得多家共構機構的收藏,其中包括洛杉磯郡立美術館;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紐約哈德遜河畔安嫩代爾策展研究中心;開普敦南非國家美術館;以及開普敦A4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