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habalala Self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uesday, June 8, 2021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我真的與我所畫的人物很有共鳴,並將我自己很大一部分的生命都注入到他們身上…當我想像我(所繪)的人物都在一起時,我想像他們存在於同一個宇宙中,就像一個萬神殿一樣。它們都是不同的,但他們共同講述一種存在和觀察的方式。」——莎芭拉拉·塞爾弗


    美国艺术家莎芭拉拉·塞爾弗的創作跨越素描、繪畫、縫紉和版畫製作等多種媒介,其作品富有表現力和觸感,以各種形式和敘述方式探索性別與種族之間的交匯點而著稱。由一系列拼圖般的拼貼元素組成,她那洋溢、生動的「化身」人物形象飽滿繁盛、擁有近乎三維的特質,總能在瞬間引起人們的注意,彷彿從畫布表面呼之欲出,召喚著觀者縱身躍入她那醒目的圖像化美學之中。

     

     


    藝術家於工作室,2017年
    照片來源:Cyle Suesz


    用針線作畫

     

    《KLK》展現了塞爾弗標誌性的創作方式,其主題是由壓克力、織物,以及用彩色線縫製在作品上的布面繪畫所組成。自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收集材料,從家中的雜物到重新利用的織物和回收的作品,她每一個拼貼人物身分的構造過程是對情感、情緒和想法的累積的一種強大隱喻,而這些情感、情緒和想法都代表了「自我」的多面性。

     

    「我喜歡用織物進行創作,因為它已經存在這世上。它本身已經擁有一種能量,我可以通過構建和塑造這種能量來講述自己的故事,並將這種能量用於我自己的敘事之中。」——莎芭拉拉·塞爾弗


    儘管她的創作方法超越了歷史上手工藝製作的範疇,進入了當代藝術實踐的領域,其實踐可與多位多產的同時代藝術家進行比較,包括羅斯瑪麗·特羅克爾、希拉·希克斯和卡拉·沃克的剪影掛毯作品,但是塞爾弗解釋說,她的創作實則源自其成長背景。塞爾弗回憶起母親曾用來自非洲或具有非洲風格的面料為家人縫製衣服,「我媽媽會在家縫製窗簾和衣服。我使用她收集的很多布料。她還重新利用物品。如果我的姐妹們穿不下一條褲子了,她就會把它們做成裙子。我在自己的創作中也會這樣做。所有一切都是它被創建出的空間的一部分。」[i]其作品既富有動感又細膩,通過各種方法將她的主題進行層疊,塞爾弗鼓勵觀者去審視組成作品整體的每一個不同部分,就像人去了解自己一樣。

     

     


    去往博德加

     

    「博德加是豐富多彩的聚會場所,象徵著城市的多元文化社區。」——莎芭拉拉·塞爾弗

     

    本件作品是塞爾弗著名的《去往博德加 》系列的一部分,取材自她在紐約哈林區的成長經歷,在該系列中,藝術家將街角的博德加雜貨鋪視作社區聚集的地方,並將目光聚焦在店主和常客身上。這些於1940和1950年代開始出現在拉丁社區之中的家庭經營小店在那時起就成為了整個城市的主要社區中心,它們為每一個街區提供各種雜貨、家庭必需品、非處方藥品、彩票和其他設施。每家店鋪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美食,因為店主各有不同,從波多黎各人和多米尼加人到也門人,多年來一直為黑人和拉丁裔顧客提供服務。以其浪漫化小鎮雜貨鋪式的魅力和鄰里情誼為傲,博德加貨架之間的走道不僅是購物之處,而且也是小吃店、報攤、小酒鋪和互通八卦的場所,所有一切都在這裡。因此,它們是城市中跨文化交流的場所,體現了整座城市的多樣性,使紐約不同區域的文化身份特徵在這裡清晰可見。
     

     


    莎芭拉拉·塞爾弗的《去往博德加》,漢默美術館,洛杉磯,2019年

     


    儘管它們被視為紐約的代名詞,但日益高漲的商業租金和分區變化給紐約的小本生意帶來了嚴重影響,造成大量博德加店鋪的閒置。就此與該系列起源之間的聯繫,塞爾弗解釋說,「博德加的懷舊情懷將我帶回過去;在我成長的哈林區,你幾乎可以在每個十字路口看到這些社區小店。那些小店仍在那裡,但是那個時代的人已經不見了。社區在發展 — 它已經改變了,並且它的一部分已經消失了。我從來沒有忘記過這些小店:不像那些離開的個人,還有其他那麼多消失了的店鋪...它們像是過去的遺跡一樣,像是士紳化的海洋中的一座燈塔」[ii]。縈繞著舊日回憶,塞爾弗充滿活力、色彩豐富的《去往博德加》重新創造了一種體驗,讓人彷彿走進這樣一家小店。同時,從社會政治學的角度去研究博德加店鋪時,可以將她的作品理解為當士紳化進程致使它們被取代時與對家庭生意不離不棄的一種抗爭——對它們作為不僅僅是出售商品的小店,更為社區做出許多貢獻的地位所給予的肯定。


    層層自我


    創作於2017年,《KLK》向觀者展現了黑白格子油氈地板前一個身材龐大的人物形象。走近仔細觀看該主題的複雜結構時,會發現塞爾弗的多媒介創作才能在此間顯露無遺。這不僅表現在她對每一個組成部分的熟練把控上,更體現在她對拼貼在一起後的材質將如何相互補充和挑戰的敏銳理解上。畫布上的臉有著柔和的輪廓,通過高光和陰影建立起一種結構感。當這一層畫布被縫製到底下的基底畫布上時,肌理感便順勢展開,織物表面柔和的褶皺不僅使畫面中的男人微微起皺和變老,而且也隨著我們去發現那些同樣可以被解讀為笑紋或疤痕的凹陷時,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敘事性。將人物特徵縫製在一起的線也成為整幅作品的組成部分,因為鬆散的針腳形成了散亂於人物面部的毛髮。
     

     

     

    尚·杜布菲,《鬍子花園》,1959年作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然而,塞爾弗人物的鬍鬚,才是作品中最奇妙的形式 — 這成千上萬的顆粒讓人立刻聯想起傑克遜·波洛克畫作中的無限斑駁,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尚·杜布菲著名的《鬍子》系列。杜布菲這幅1959年的創作由撕碎再重新組合的紙上水墨圖案製作而成,人物迷宮般的鬍子標誌著他對物質和紋理的著迷達到了頂點。塞爾弗的人物也長著一把活潑、高對比度的鬍子,由不同部分組成;然而,杜布菲的單色處理立刻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那糾纏交錯的紋理之中,而塞爾弗卻在此元素與周圍細緻的形式、醒目的線條,以及生動的色彩之間創造了一種巧妙的平衡。


    《KLK》


    僅管《KLK》中的男人蓄著很潮的鬍子,穿著時髦的綠色夾克和紅藍相間的New Balance運動鞋,渾身散發著酷潮的氣質,但這個人物卻是溫和被動的。然而,我們可以在他的平凡之中發現一種魅力,他眼中流露著和藹的目光,好像偶然路過的熟人一般。此外,他用作品標題中的「KLK」向我們友善地打著招呼,這個用於短信中的縮略詞出自西班牙語中的「Que Lo Que?」,意為「你怎麼樣?」

      
     

     

    凱瑞·詹姆斯·馬歇爾,《樣式》,1993年作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通過在作品中與具象繪畫的歷史和黑人身份的描繪進行對話,塞爾弗在作品中就如何在藝術經驗的首要位置表現黑人身分展開了探討。正如著名畫家凱瑞·詹姆斯·馬歇爾一生致力於對非模式化黑人生活的描繪,塞爾弗故意選擇不去描繪英雄或名人。反之,她表明,自己的人物僅僅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如本件作品所展現的,她的人物正在去往博德加的路上,塞爾弗一心只想以自由、泰然自若、充滿自信的形象來重寫黑人歷史,讓他們得以自在生活與存在。


    藏家之選

     

    塞爾弗在2015年從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畢業並獲得繪畫和版畫藝術碩士學位後的短短幾年裡,迅速獲得了藝術世界的廣泛讚譽。她獨特的風格和迷人的人物為許多著名的藝術機構的展墻增添光彩,在那裡,她舉辦了多個個展。這包括她最近在紐約的伊娃·培森胡柏畫廊(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23日)、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博物館(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7月12日)、倫敦的Pilar Corrias畫廊(2019年),以及上海的余德耀美術館(2018年)的個展。她的作品獲得了洛杉磯漢默美術館、邁阿密佩雷斯藝術博物館、邁阿密魯貝爾家族藏品,以及奧斯陸阿斯楚普費恩利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永久收藏。


     

    i 莎芭拉拉·塞爾弗,引述於《個體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Sasha Bonét訪問莎芭拉拉·塞爾弗》,《 BOMB Magazine》,2018年11月20日,載自網路
    ii 莎芭拉拉·塞爾弗,《莎芭拉拉·塞爾弗自己作》,《L’Officiel Art》雜誌,2018年4月20日,載自網路

     

    • 來源

      倫敦,Pilar Corrias 畫廊
      歐洲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文學

      莎芭拉拉·塞爾弗與L'Officiel Art Editorial著,〈黑人軀體攸關〉,L'Officiel Art,第25集,2018年5月,第41頁 (圖版)

    • 藝術家簡介

      莎芭拉拉·塞爾弗

      American • 1990

      Harlem-born artist Tschabalala Self combines sewing, printing and painting in a singular style that speaks to her experience of contemporary black womanhood. Despite her extensive use of craft methods, Self considers herself to be a painter above all else. Her work is known for exaggerated colors and forms, allowing the personages within to “escape” from society’s narrow perceptions.

      Explaining her practice, the artist stated: “I hope to correct misconceptions propagated within and projected upon the Black body. Multiplicity and possibility are essential to my practice and general philosophy. My subjects are fully aware of their conspicuousness and are unmoved by the viewer. Their role is not to show, explain, or perform but rather ‘to be.’ In being, their presence is acknowledged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elt. My project is committed to this exchange, for my own edification and for the edification of those who resemble me.”

      瀏覽更多作品

4

《KLK》

款識:2017 Tschabalala Self (畫布邊緣)
壓克力 布料 上色畫布 畫布
243.8 x 213.4 公分 (95 7/8 x 84 英寸)
2017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500,000 - 2,500,000 
€158,000-263,000
$192,000-321,000

成交價HK$3,150,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香港拍賣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