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hard Richter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uesday, June 8, 2021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在里希特的作品中,展現著一種為繪畫的源泉不斷提供補給的方式,而這種補給正是來自它似乎在提出的問題,這對畫家和觀者來說都是如此。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人能比里希特更好地提出這些問題或以創新的方式為其提供解決方案。」——格蘭.D.羅瑞自從歐洲偉大的藝術學院在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藝術體裁等級的概念以來,歷史上出現過許多被後世譽為最傑出和最具定義性的藝術巨匠。從達芬奇和拉斐爾,到米開朗基羅、倫勃朗、特納,畢卡索,莫內和羅斯科,只有極少數成功地留下了如此具有影響力的藝術遺產,並徹底改變了藝術史。在他超過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格哈特‧里希特創作了數量驚人、形式多樣的作品,其中有40%如今被全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毫無疑問,他是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作為他最受讚譽的系列中不可動搖的上乘之作,《抽象畫940-7號》是為里希特在繪畫形式可能性的畢生探索中的極盛巔峰,這一漫長歷程可謂有史以來對繪畫抽象性之界限所展開的最廣泛的探究。它是名副其實的感官盛宴,扣人心弦的畫面富有動感,令人心馳神往且又輕盈靈動,顏料在層層疊疊的畫布表面跌宕起伏,在相互躲藏與追逐中無限延伸,使觀者縱情其中。僅管第一眼就引人矚目,細看之下閃閃爍爍的畫面才展現全貌,當我們目隨每一筆蜿蜒堆積的顏料所至之處,才發現色彩與肌理在作品的建構中形成全新的並置,其山巒疊嶂般的動人構圖召喚著我們縱身躍入,去展開宛如考古一般的探尋。


     

     

    本件作品於紐約瑪麗安·古德曼畫廊《格哈特‧里希特》展覽現場,2016年5月7日-6月25日

     

    《抽象畫940-7號》創作於2015年,並於2016年在藝術家多年的亦師亦友瑪麗安·古德曼的紐約畫廊舉辦的個展中首次亮相,這是他七部曲的《抽象畫》系列中最後也是最具權威性的一部分,在里希特的作品全集圖錄中編號940。本件作品呈現了五彩斑斕、活潑靈動的原色調,讓人想起里希特於1976-1977年所作的最著名的突破性作品《抽象畫》,標誌著藝術家已然脫離其很長時間以來以柔和的大地色系為主導的繪畫。 

     

    在這件成熟、自信的畫作(里希特於二十一世紀創作的三件最大油畫作品中唯一進入拍賣的一件)中,我們可以追溯他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每一個時期的變化,並發現它如今已然進入了最成熟精進的階段。然而,與此同時,正如藝評人Harvey Brock對里希特2015年的繪畫所評價的:「這些油畫作品的表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畫布表面經過刮擦的色塊和線條彷彿烏青的疤痕一樣突出,並且顯露了一種迫不及待(或許是一個老人的急切)要切入重點的訴求。《抽象畫940-7號》完美展現了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將這一經過幾十年構思的系列推向新的方向。

     


    格哈特‧里希特,2016年

     

    里希特的抽象歷程

     

    1932年出生於德國德累斯頓,里希特在「再現」的極限和感知的本質上的不懈探索一部分是源自現代德國動盪的歷史所帶給他的個人經歷。他的母親是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名熱切的鋼琴師,並在里希特年幼時便鼓勵他在創作上的發展。然而,他的藝術生涯正式開始於1951-1956年他在德累斯頓美術學院學習期間,他在那裡學習壁畫創作,並在五年後經由西柏林逃至西德,繼而進入杜塞多夫藝術學院學習。在畢業前一年,他收到德累斯頓一家美術館的重要委託繪製壁畫,這使他獲得了廣泛認可,成為了全國最受追捧的壁畫家之一。
     
     

     

    傑克遜·波洛克,《藍極》,1952年作
    澳洲國立美術館收藏,坎培拉

     

    儘管他當時已經通過書籍和在西方世界零星的旅行中對國際藝術有所了解,但1959年的第二屆卡塞爾文獻展之旅標誌著里希特藝術發展上重要的轉折點。盧齊歐·封塔納和傑克遜·波洛克作品的「毫無羞恥」讓里希特深受啟發,於是他開始以一種進一步擺脫束縛的前衛方式進行創作,對各種創新的技巧進行試驗,並將注意力放在繪畫過程中出現的隨機性細節上。三年後的1962年,里希特創作了《桌子》,這是第一件經由藝術家自己整理的以編號命名的作品,標誌著他在藝術上新的開端。

     

    作為里希特在過去十一年裡創作的《抽象畫》系列中第一件出現在拍賣中的作品,本件作品集是對里希特這一傳奇性系列之精妙與成熟的總結。其觸手可及的表面經得起無限探索,在這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偶然性與目的性、尖銳與柔和之間的完美平衡來自他在每一個新的領域的實驗,正是在這些領域上的實驗從根本上形成了他聞名於世的作品之發展軌跡。


    里希特作品之發展軌跡:

  • 《抽象畫940-7號》

     

     

    「里希特後期的抽像畫(在《比克瑙》系列之後所創作的)似乎源於對任何一種繪畫實踐的質疑,質疑它是否仍舊能夠對真正的景觀化產生批判性的抵抗。以非譏諷的態度面對這一狀況,那些看似隨機多樣的色彩與色調,以及相互擠壓撞擊的充滿隨機性的創作,如今看來,在頑固不化和抵抗之間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圖像平衡。」— 本雅明·布赫洛

    作為他成熟時期的成功之作,《抽象畫940-7號》不論是色彩還是肌理的豐富性上都是那樣輝煌壯觀,向觀者展現了鮮豔欲滴的黏稠顏料在整個畫面中自不同方向傾瀉而下的景象。藝術家對繪畫過程的精湛把控在斷斷續續的藍色、鮮亮的紅色厚塗而成的山脊、山頂和峰頂的前端可見一斑,它們將底下較為柔和的白色、檸檬黃色、綠色及黑色結構切斷。在這些顏色的選擇上,《抽象畫940-7號》中如瀑布般傾瀉的顏料可以被看作是里希特對其前輩抽象藝術家皮特·蒙德里安和巴尼特·紐曼表示致敬,他們在自己的視覺語彙中也同樣要去面對原色的歷史性使用。然而,蒙德里安和紐曼限制了他們的用色,將視覺構圖還原為最基本的形式;《抽象畫940-7號》濃密的表面既反射了光又投射了陰影,當我們被無數焦點拖入這豐富、和諧的色彩深淵之中時,刺激著我們的感官。 

     

     

    皮特·蒙德里安,《紅藍黃的構成》,1937-42年作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僅管作品中充滿了具有動感的能量,感覺完全自發,然而每一筆雕刻而成的標記都是費時費力所作,並且里希特標誌性的橡皮刮板(帶有木柄的長刃工具)非凡的表現力在作品的整個表面清晰可見。在將大量厚厚的油畫顏料塗於畫布表面之後,里希特轉身離開,讓每一處顏料自然乾至一定程度,再在上面添加一層顏料。然而,他將伸得遠遠的橡皮刮板劃過整個表面,讓它的邊緣將原先設置的畫面進行破壞,隨之留下的是磨化之後的顏料。雖然可以將力度和速度差異考慮進來,顏料所到之處,破裂和混合只能達到一定程度的預期,因此產生了多樣的層疊,而塗繪的先後秩序卻並不一定會和背景及前景所產生的視覺效果相一致。

     

    「我期待最終出來的圖像是我未曾計畫的。使用隨機的選擇、偶然性、靈感和破壞;這一方法,可以創造出某種特定的效果,但它無法創造出一種事先預設的圖像...我只是想要產出比我自己能夠想出來的更有趣的東西。」—格哈特‧里希特,1990年

     

    讓人聯想起約瑟夫·亞伯斯和約翰內斯·伊滕在色彩理論中對空間效果的探索,《抽象畫940-7號》中每一種色彩都具有一種內在的視覺深度感,每一色調的明亮度以及相鄰的對比色都加深了這種深度。其形成出於目的性和偶然性,層層的油畫顏料共同製造出無限相互矛盾的體驗,產生藝術家與觀者預料之外的結果。每一幅畫作都會經歷一個變化的過程,直到里希特認為達到了最佳的和諧效果。如果將這一體驗比作下象棋,只有當里希特「走進房間並且宣布,將軍」時,一幅作品才算完成。

     

     

    計畫中的隨機性

     

    僅管本件作品是完全抽象的,但是在創作中充分利用隨機性,藝術家控制範圍以外的移位和繪畫偶然效果為作品注入了一種幾乎有機的具象性,讓人想起蕩漾的水波、沙丘、落日,以及自然本身的不可以預見性和破壞性形態。我們可以拿當代藝術家如盧卡斯·阿魯達的作品與本件作品來作比較,和里希特一樣,阿魯達在創作其抽象風景畫時同樣採用先是堆砌、繼而抹去顏料的方法,然而,再觀本作品錯綜複雜的表面時會發現里希特的《抽象畫》系列無疑與偉大的印象派風景畫,例如克勞德·莫內戶外繪畫的風景畫更具有可比性。

     


    克勞德·莫內,《日本式步橋》,約1920-22年作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捕捉到光的轉瞬即逝,表達身處自然之中的感官體驗,莫內畫筆下的主題不斷變化的動態亦無法被預見。因此,藝術創作中的目的性取決於他自己隨時隨地發生的認知感官 — 里希特在他自己工作室的實踐中同樣發展出了這一創作方法,僅管是通過不同的手段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同時,儘管不包含任何特定的攝影形式,貫徹《抽象畫940-7號》的大面積漸增厚塗顏料所具有的模糊效果與當代攝影,尤其是里希特自己模糊的照片繪畫有著直接的聯繫。確實,本件作品對紅綠兩色的使用也可以被解釋為相機以及其他電子設備中用來再現和顯示圖像的RGB顏色模式。里希特對此聯繫曾做出詳細闡述,他說:「每當我們描述一個事件,給一列數字做加法,或拍攝一棵樹的照片時,我們都會創建一種模式;沒有模式,我們將對現實一無所知,就像動物一樣。抽象繪畫是種虛構的模式,因為它將我們看不到也無法描述的現實可視化,但卻可斷定其存在。我們給這個現實加上負面的名字;不可知的、不可理解的、無限的,而且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描繪天堂和地獄、神和惡魔等替代它的圖像。有了抽象繪畫,我們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方法來面對我們看不見或無法理解的事物。」僅管其作品中沒有攝影成分,里希特聲稱自己「像一隻相機一樣作畫」,在抽象畫布之中,自然現象和攝影曝光都被喚起,為作品注入了一種無可爭議的永恆光彩,通過里希特鮮明的當代視角,超越了歷史上各種藝術流派。



    《抽象畫940-7號》局部

     

     

    藏家之選

     

    里希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他曾獲得過許多傑出的獎項,包括北萊茵-西發利亞州州獎,2000年;韋克斯納獎,1998年;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獎,1997年;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1997年; 以色列沃爾夫獎,1994/5年;戈斯拉爾凱撒皇戒獎,德國戈斯拉爾現代藝術博物館,1988年;奥斯卡·柯克西卡獎,維也納,1985年;阿諾德·博德獎,卡塞爾,1981年;以及榮格西方藝術獎,德國,1961年。2007年4月,他獲得了科隆榮譽市民稱號。

     

    里希特在世界各地許多著名機構舉辦過展覽。近期,又新增了杜塞道夫的Sies + Höke畫廊(2021年2月8日-3月2日)的展覽,以及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分館舉辦的綜合性展覽《格哈特‧里希特:終究是繪畫》( 2020年3月4日–7月5日)。其個展正於2021年3月26日至7月25日在蘇黎世美術館舉行。

     

     

    i   格蘭.D.羅瑞,引述於《格哈特‧里希特:繪畫四十年》,展覽圖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2年,第7頁
    ii Hovey Brock,《藝見:格哈特‧里希特》,《布魯克林鐵路》,2016年7-8月,載自網路
    iii 格哈特‧里希特,載自與本雅明·布赫洛訪談,1986年,《日常實踐》,第132頁
    iv 格哈特‧里希特引述於Dietmar Elger,《格哈特‧里希特:繪畫的一生》,芝加哥,2009年,第48頁
    v 格哈特‧里希特,筆記,1989年,載自《格哈特‧里希特:文選 1961-2007年》,紐約,2009年,第215頁
    vi 格哈特‧里希特,載自與Sabine Schütz訪談,1990年1月15日,《當代藝術期刊》,載自網路
    viiDieter Schwartz,《再次出發:格哈特‧里希特抽象繪畫新作》,載自《格哈特‧里希特:繪畫與素 描》,展覽圖錄,瑪麗安·古德曼畫廊,紐約,2016年,無頁碼
    viii 格哈特‧里希特引述於邁克爾·基默爾曼,《格哈特‧里希特:超越主義的藝術家》,《紐約時報》,2002年1月27日,無頁碼
    ix 格哈特‧里希特引述於《格哈特‧里希特:繪畫》,展覽圖錄,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1988年,第107頁
     

    • 來源

      紐約,Marian Goodman 畫廊
      現藏者於2016年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紐約,Marian Goodman 畫廊,〈格哈特‧里希特: 油畫、繪畫〉,2016年5月7日-6月25日

    • 藝術家簡介

      格哈特‧里希特

      German • 1932

      Powerhouse painter Gerhard Richter has been a key player in defining the formal and ideological agenda for painting in contemporary art. His instantaneously recognizable canvases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blur the lin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abstraction. Uninterested in classification, Richter skates between unorthodoxy and realism, much to the delight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market alike. 

      Richter's color palette of potent hues is all substance and "no style," in the artist's own words. From career start in 1962, Richter developed both his photorealist and abstracted languages side-by-side, producing voraciously and evolving his artistic style in short intervals. Richter's illusory paintings find themselves on the walls of the world's most revered museums—for instance, London’s Tate Modern displays the Cage (1) – (6), 2006 paintings that were named after experimental composer John Cage and that inspired the balletic 'Rambert Event' hosted by Phillips Berkeley Square in 2016. 

      瀏覽更多作品

太陽馬戲團創辦人蓋·拉利伯特收藏

Ο◆✱13

《抽象畫940-7號》

款識:940-7 Richter 2015 (畫背)
油彩 畫布
140 x 160 公分 (55 1/8 x 62 7/8 英寸)
2015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75,000,000 - 95,000,000 
€7,890,000-10,000,000
$9,620,000-12,180,000

成交價HK$95,100,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香港拍賣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