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Xiaogang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Hong Kong Wednesday, June 22, 2022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簡介

     

    作為當今最具標誌性的畫家之一,張曉剛廣受認可的《血緣》系列畫作對塑造中國當代藝術話語具關鍵意義,並將他推向了國際藝術界的視野。張氏的肖像畫是對當代身份觀念的質疑,以及對記憶構建的沉重審視。這些廣為人知的作品成功地重新詮釋了藝術家的私密家庭回憶;同時也邀請觀眾引用自身經歷與反思來填補每幅畫像中的細節。由此,藝術家也為情感隔絕的一代發聲,表達了他們內心深藏的集體夢想和心理困擾。

     

     

    「張曉剛:血緣與家庭」:藝術家談及此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

    影片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由個人到群體

     

    「我對個人記憶更感興趣。我認為宏大記憶是從微觀記憶中累積而成的,所以我選擇從家庭的角度來進行創作。家庭是小記憶的基本單位,但它們包含了整個國家和人民的記憶。」
    —— 張曉剛

     

    張曉剛在發掘自己家庭的老照片後開始了《血緣》系列作品的創作,其靈感來自於個人歷史及其所蘊含的相關情感:「歷史裏面包含很多的東西,是過去我們忽略的東西。回顧我的家庭照片時, 看到我父母年輕時的模樣,跟我們的青春的這種對比,感觸很深。」 

     

     

    張曉剛哥哥與其父母,攝於1950年代,哥哥百日禮當日

     

    張氏的作品亦牢牢植根於藝術史傳統當中。受弗里達·卡羅啟發, 他的肖像畫中串連主人公的「紅線」來自對卡羅作品中相似概念的改造。有別於卡羅在構圖中直接利用家譜結構來再現血親之間的關係,張曉剛則想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建立連結:「我想把這些人都串在一起;他們可能是親人,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互相都沒有關係。我想這樣把它像個網絡一樣串在一起,形成一個家庭的感覺。」ii 張氏的紅色線條亦明顯比卡羅作品中的要更細;柔弱、纖細的線條纏繞在每個人周圍,意在表現人類關係的脆弱本質。

     

     

    弗里達·卡蘿,《我的祖父母,我的父母與我(家譜)》,1936年作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 2022 Banco de México 迭戈里·維拉 弗里達·卡羅 博物館信託,墨西哥,D.F. / 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

    張曉剛在畫中為無親緣關係的人之間所創的連結是對中國革命時代歷史遺產的隱喻,反映了更宏大的社會狀況:

     

    「對我而言,文革是一種心理狀態,而勝於歷史事實。」
    —— 張曉剛

     

    張曉剛的肖像創作是特定時代的文化產物與其的象徵。與方力鈞、王廣義等同輩人相比,張氏在肖像畫中脫離了社會現實主義式的描繪手法。他筆下的人物形象總是神情莊重、有著水汪汪的碩大雙眼和蒼白皮膚,僅是髮型略有不同。他們的個人特點幾乎難以辨別,每個人都帶著同樣的克制、堅忍的表情,似乎被社會標準所壓制——畫中人壓抑的情緒只在彼此的微小差異中被微妙傳達。在《血緣系列—大家庭》等作品中,張曉剛將個人傳承、集體歷史和文化遺產融為一體,在作品中折射逝去時代的社會底蘊並呈現出一幅時代的縮影,由此喚起了觀眾的情感與心理共鳴。

     

     

    中式全家福:介於繪畫與攝影之間的藝術

     

    張曉剛憑藉獨特的繪畫才能,以其細膩的筆觸在畫布上反復雕琢,用柔和的色調在暗啞背景中精心打造出殘缺感與光影感。藝術家通過一層一層地疊加非常薄的顏料,最後以幹顏料封筆,營造出一種彌散的斑點狀紋理,讓人聯想起斑駁的舊照片。

     

    受文革時代全家福所啟發,張曉剛的肖像畫採用了這種類攝影的構圖樣式,借鑒正規照相館常用的人像姿勢和單一用色。他的作品中人物線條十分流暢而沒有任何可見的筆觸,表現出藝術家將攝影語言轉化為繪畫的同時,對人工修飾照片的興趣。

     

     

    一張攝於照相館的照片,主題為一群年輕的工廠工人,1967年1月12日
    蘇文檔案庫收藏
    © 北京銀礦  

     

    這些標準化姿勢與攝影風格貫穿了整整一個世代,引起了整代人的共鳴。在自己的家中,人們輕易就能找到幾本與家人、同事和朋友以相同風格拍攝的相冊。基於這種具即時性、延展性與社會性的「家庭」概念,藝術家得以將許多超越時間限制的無名人氏納入畫中。他們各自擁有具體而細微的個人歷史、其微妙差異令人不安。畫中偶爾出現的有色斑痕有如舊膠捲或舊相冊中使用的舊膠帶,使原本完美的人像造成斷裂,帶來揮之不去的懷舊感及朦朦朧朧的情感暗流。

     

    「我尋求創造一種『虛假照片』的效果 —— 去重新修飾經過『修飾』的歷史和人生。」
    —— 張曉剛

     

    《血緣》系列的創作始於1993年。在那之前,張氏於1992年在德國呆了三個月,學習西方藝術及親身感受之前只在書本上見過的藝術作品。與格哈特·里希特作品的邂逅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他的繪畫方式,促使他思考如何在作品中加入心理共鳴的維度,以創造令人產生不適的距離。

     

    格哈特·里希特,《Ruhnau 一家》,1968 年作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費舍收藏
    © 格哈特·里希特 2022 (0115) 

     

    張曉剛在 2018 年接受富藝斯的獨家專訪時詳細闡釋了里希特對《血緣》系列的啟發:

     

    富藝斯:我們很好奇《血緣》系列是基於什麼樣的照片創作的,以及舊照片對您的作品有何影響。您曾表示藝術家格哈特·里希特給您提供了極大靈感;他對攝影的運用及再創造是否也影響了你的作品?

     

    張曉剛: 1992年我當時正在周遊德國,里希特是對我產生最大啟發的當代藝術家。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當時里希特在中國不甚知名,也無法估計他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在盛行表現主義的德國看到里希特的作品,彷彿看到了一股清流。過去的藝術家也會在繪畫過程中使用照片,但僅將照片作為一種信息工具和參考來源。然而,里希特在照片裡看到了它們的歷史和意義,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開始關注照片背後的歷史、文化與美學,並將它們提煉成屬於我自己的藝術語言。通過老照片,我了解到中國傳統美學的一些想法,包括人們在拍攝和沖洗膠片的過程中的快樂。他們還煞費苦心地美化了照片的主體,和我們至今仍在修繕歷史、打磨記憶一樣。我也經歷了親自修繕舊照片的過程——儘管我的目的是對舊的記憶進行重構。對我來說,從舊照片到《血緣》系列的旅途是一個再美化的過程。

     

    點擊此處閱讀全篇採訪記錄

     

     

    藏家之選

     

    張曉剛的藝術生涯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參加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展覽:1989 年中國美術館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前衛藝術展〉、1985 年在上海和南京舉辦的〈新現實主義〉展覽。張氏活躍畫壇四十餘載,見證並影響了中國當代藝術話語的發展,其作品、尤其是《血緣》系列在國際收藏界享有盛譽。

     

    「《血緣》系列代表了我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階段和轉折點之一。」
    —— 張曉剛

     

    《血緣》系列的創作始於1993年,標誌著張曉剛摒棄表現主義、脱離超現實主義和個人存在主義思考,進而轉向關於國家和集體歷史的研究。1994年6月,《血緣》系列的其中四幅畫作在聖保羅雙年展上首次亮相並為藝術家贏得銅牌。次年,張曉剛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了 13 幅《大家庭》畫作,標誌著其傑出而多產的藝術生涯的開端。

     

     

    張曉剛《血緣》系列作品之一(右)
    香港 M+博物館希克藏品,2021 年
    相片由Los Cheng拍攝及由香港 M+博物館提供

     

    張曉剛的作品亦被廣泛收藏,包括以下機構:上海昊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希克收藏;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日本沖繩縣立博物館和美術館;以及坎培拉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等。

     

     

    i 張曉剛,引述於香港 M+博物館,《張曉剛:血緣與家庭》,2018 年11月28日,載自網路

    ii 張曉剛,引述於张文嘉,《與張曉剛對談》,富藝斯,2019年3月,載自網路

    • 來源

      私人收藏
      香港,蘇富比,2007年4月7日,拍品編號157
      私人收藏
      香港,羅芙奧,2011年5月30日,拍品編號46
      私人收藏
      香港,中國嘉德,2017年5月29日,拍品編號61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 藝術家簡介

      張曉剛

      Chinese • 1958

      Relying on memory and inspired by family portraits from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Zhang Xiaogang creates surreal, subtle artworks that explore the notion of identity in rela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of collectivism. Using a muted, greyscale palette, Xiaogang repeatedly depicts a series of unnervingly similar figures, often dressed in identical Mao suits, to create an endless genealogy of imagined forebears and progenitors. Their somber, melancholy gazes are interrupted only by thin red bloodlines intimating familial links as well as occasional pale splotches of color resembling birthmarks.

      Xiaogang investigates how to express individual histories within the strict confines of a formula. His sitters, while appearing muted and compliant, are given physical exaggerations: oversized heads, tiny hands and long noses. These distortions imply stifled emotions and give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to the artist's work.

      瀏覽更多作品

Ж25

《血緣系列—大家庭》

款識:張曉剛 2006(右下)
油彩 畫布
160 x 200.5 公分 (62 7/8 x 78 7/8 英寸)
2006年作,並附藝術家簽署之保證書。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7,500,000 - 10,000,000 
€913,000-1,220,000
$962,000-1,280,000

成交價HK$8,115,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香港拍賣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