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Enli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Hong Kong Wednesday, June 22, 2022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我認為我30年來的繪畫關注的都是肖像問題。」
    —— 張恩利

    恆定的流動狀態

     

    創作於 2016年的《東西》是一幅引人深思的驚鴻之作,這幅探索無常狀態與人性糾葛的作品使用了藝術家最具標誌性的主題——線條,跨越了著名的「物」系列和最新的「抽象」系列之間的分野。《東西》有力地體現了張恩利從具像到抽象的風格轉變,奠定了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時期。畫中線條脫離了之前作品中與電線、管道、繩索和樹木等物體的明顯關聯。相反,它們從日常生活的語境中抽象出來、被呈現為主題本身,因而更難對其施以任何具體定義。

     

     

    藝術家與此次拍品,於藝術家工作室
    相片來源:K11 Art Foundation 紀錄片,2018年

    如當前作品所示,作為主題的線條——無論是表現為繩索等客觀形式還是作為純粹的抽象形式——在張恩利的作品中都至關重要。他對這一看似普通的元素的反复探索和再創造,來自於對該主題蘊含的表達可能性的特別關注。

     

    在《東西》中,層層蜿蜒、自由流動的線條相互重疊交織,填滿了畫布。深藍、青綠和炭灰等色調似乎融入了背景,營造出混沌的外觀,全無明朗可言。旋轉的線條表現出強烈的律動,彷彿正在延展,且不斷被推向畫面之外,而整體色調則散發著一種難以捉摸和鬱鬱寡歡,似乎線條正從表面退回到混亂不明的深淵。畫面被不安的能量所籠罩,一切似乎都在持續變形和轉化——觀看這幅畫的所有人都會產生相同印象。

     

     

    威廉·德·庫寧,《東漢普頓 V》,1968年作
    由富藝斯紐約於 2021 年 6 月 23 日售出,成交價3,055,000美金
    © 2022 威廉·德·庫寧基金會/藝術家權力協會 (ARS), 紐約

    這部作品的情感潛力與著名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威廉·德庫寧的作品非常相似。線條的流動性和色彩的自由感水乳交融,一種強烈的情感狀態呼之欲出,這是德庫寧作品的一大特徵。相比之下,《東西》的用色更為低調,輔以戲劇性的運動張力,呼應了張恩利對平凡生活中潛藏的非凡品質的關注。

     

    張恩利曾學習中國傳統毛筆畫,他將顏料稀釋成近乎鈾狀的技法可以看出科班訓練的影響。他在畫布上塗抹顏料時著意探索密度和重力的變化,以表達主題內部關係的複雜性。畫家刻意營造出沒有任何明顯理念的畫面,運用中國水墨的干筆技法賦予線條輕盈的質感,使其如雪紡緞帶般飄浮於畫面之上,在偶然中交錯。

     

    「我關注線,跟小時候畫那些工筆畫和國畫有關。覺得這些線非常有力量。就是那種層次在,有一種嘈雜感,有生命力的一種東西,但這種是不完美的。你能感覺到那種什麼東西在纏繞在一起,被捆綁在一起,就是跟人的一種心理的一種感受有關。」
    —— 張恩利

    剪不斷 理還亂

     

    生動、緊張的生活一直是張恩利的創作源泉。他的作品並不遵循藝術史傳統、藝術運動或風格流派,而是一直著意於反思人類經驗,即使他的創作主題從具象再現轉向靜物,這一關注亦保持不變。他對靜物的選擇呼應了我們內在固有的世俗品質和日常生活所固有的世俗品質,在這幅作品中展現為抽象形式。物與抽象形式雖然看似簡單化,但正因不受明顯的個性特徵所限制,超越時空限制的討論得以成為可能,從而使作品深入感知和經驗的本質。

     

    「這些線條和我們的生活非常緊密,路邊的鐵絲,馬路上的電線,我把它們簡化後抽離出來,成了與人的情感相對應的符號和線條。中國對於線的表達是非常豐富的,有一種獨特的對線的認識。而在畫畫的時候,(我關注於)它們如何纏繞,最終呈現出來讓每個人都會很直接地跟它發生一些心理上的對話。」
    —— 張恩利

     

    張恩利對線條的探索體現了他對人性糾葛與人際連結的理解,作品邀請觀眾對畫中的敘事做出自己的闡釋。他將抽象感知轉化為具體形式,同時模糊了兩者的界限。當人們注視這幅畫時,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襲來:某種現代城市的喧囂,某種精神和情感超載的感覺,某種每天讓許多人困擾的揮之不去的曖昧情緒。線條之間的空間存在無盡的闡釋可能性;這些流動的線條就和我們一樣人性化。

     

     

    張恩利,《尼龍繩》,100.5 x 100.5 公分 ,2014年作
    由富藝斯香港於 2020 年 12 月 4 日售出,成交價604,800港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西》變成一件相當私密的作品:它提供了一趟內省的旅程,其深入程度取決於觀眾自身意願。在某種程度上,該作品幾乎代表了現代人的思想狀態。在充斥感官刺激轟炸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收取的信息似乎永無止境,腦海中的思緒也因而無法暫停。在這方面,張恩利和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不謀而合,後者在其雕塑和裝置中使用大量絲線,為籠罩人類幽深記憶及經歷的無形陰霾與蠶繭提供了具象再現。線條作為符號的解讀方式固然很多,我們可以理解為線條代表了個人經驗的基本組成部分、他/她生活軌跡的構成。線條本身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其纏繞交織構成了比生命更宏大之物。這幅充滿哲思的作品提醒我們,或許沒有人有意識地覺察到我們體內究竟存有多少這樣的線條、我們的日常經歷已變得多麼錯綜複雜。

     

     

    鹽田千春,《日常創傷》,2007年作
    由富藝斯香港於2021年6月7日售出,成交價 HK$1,890,000
    © 2022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 VG Bild-Kunst,波恩

    森羅萬象的創造

     

    線條雖然簡單,但其作為符號的可塑性有利於探索更具動態與復雜性的主題。一百個人眼中可能有一百種線的意涵——塞‧湯伯利看到了草書的動感延展之美,張恩利則從線條的墜感、旋繞與重疊 中看到如何探尋人類感知的細微。兩種角度所產生的深邃的戲劇效果都來自於線條所固有的表達潛力。

     

     

    賽·托姆佈雷,《無題》,1969年作
    由富藝斯紐約於 2019 年 11月 14日售出,成交價3,740,000美金
    © 賽·托姆佈雷基金會

    有別於湯伯利用文字形式呈現線條的有序性,張恩利在當前作品中打破了所有的控制感。恣意的運筆打開了巨大的解釋潛能,產生出一種意料之外、異常強烈的自由感,似乎與畫面表象相矛盾。另一層對應意味來自作品標題中的雙關語:漢語中的「東西」也可以表示「東與西」。與「東西」的模棱兩可不同,「東與西」明確提供了方向指示,甚至可以暗示為「東方」與「西 方」文化。這一元素不僅給整體觀看經驗留下了哲學反思的空間,也讓多元個人敘事浮出表面,體現了張恩利在感官與心理雙重層面深深吸引觀眾的能力。

     

    張恩利在作品中內嵌的多重文化和社會意涵大大超越了樸實無華的主題本身,打造出迴腸盪氣、森羅萬象的意境。日常主題及其抽象化表現將普遍情感與個人情感相連結,自由解讀的開放性在觀眾內心產生了巨大迴響。

     

     

    張恩利向K11藝術基金會講述他的創作階段及創作重點,
    部分鏡頭以本件拍品為背景

     

    藏家之選

     

    張恩利1965年出生於吉林,現居住並工作於上海。他曾在世界各地的多個重要機構舉辦過個展,包括龍美術館重慶館(2021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20年)、蘇黎世Hauser & Wirth畫廊(2020年)、比利時霍夫肯畫廊(2019年)、意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2019年)、上海K11藝術基金會(2019年)。

      

    此次拍品曾於北京三遠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松江畫家〉中展出(2018年6月9日 – 8月12日)。張恩利的最新展覽〈向外看〉將於2022年7月9日-9月10日在聖莫里茨豪瑟沃斯畫廊展出。

     

     

    此次拍品於北京三遠當代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18年

     

    郝科,《專訪 | 張恩利:繪畫是無處不在的》,《99 Art》,2021年9月22日,載自網絡

    • 來源

      北京,香格納畫廊
      北京,三遠當代藝術中心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北京,三遠當代藝術中心,〈松江畫家〉,2018年6月9日-8月12日

比利時私人珍藏

Ж26

《東西》

款識:2016 恩利(左下);《東西》2016 張恩利(畫背)
油彩 畫布
249.5 x 300 公分 (98 1/4 x 118 1/8 英寸)
2016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2,200,000 - 4,200,000 
€269,000-513,000
$282,000-538,000

成交價HK$2,520,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香港拍賣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