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 Lichtenstein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Hong Kong Thursday, March 30, 2023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一切都可轉化為筆觸……就是這麼個想法。它給了我某種自由。」
    —— 羅伊·李奇登斯坦於 《BOMB 雜誌》,1986 年

    畫中一切皆藝術

     

    《筆觸反射》罕有地結合了羅伊·李奇登斯坦最常用的兩種主題,展現了這位美國流行偶像最為精湛的技藝與革命性的概念。當前傑作紮根於20 世紀美國時代精神,參與了經典藝術史上關於圖像製作的重要討論。作品在學術探究與藝術家獨特的詼諧魅力之間取得精妙平衡,在畫布上出演了一部大型戲劇。反光銀色框架將繪畫表面擺上檯面,不動聲色地撩撥我們的好奇心。冷峻的工業圖案之上,蜿蜒多彩的繪畫筆觸高姿態呼籲觀眾注意藝術家的持續存在。李奇登斯坦標誌性的班戴式(Benday)漸變色點距陣營造的傾斜條紋毫不客氣地打斷演出,為敘事營造懸念。這些反光條紋喚起我們觀看置放於玻璃下方的圖像的體驗,製造出一種有意為之的錯視效果,使觀眾目不暇給。

     

    「我喜歡在(印刷畫布上)製造筆觸的概念,然後加上倒影效果會更好。這就是我喜歡《筆觸反射》的原因。它展示了所有顏料,前面有玻璃、還有畫布和筆觸,所以它囊括了一切藝術——或多或少。」
    —— 羅伊·李奇登斯坦 

    藝術家數十年來對筆觸與倒影的反覆探索造就了這一美妙結晶。《筆觸反射》標誌了李奇登斯坦創作生涯中的巨大突破:不再需要通過廣告女郎意象或粗體字母來喚起戰後美國的時代情緒。這位藝術家現在通過大眾文化所共鳴的基本色和工業圖案,將波普藝術精神與最純粹的繪畫語言巧妙融合。同時,李奇登斯坦對藝術元素的解構展現了一種外科手術般的精確,他將自己的創作置入藝術史經典,對喬治·秀拉的點畫法作出微調,從克勞德·莫奈的畫面倒影中汲取靈感。

     

    細微之觸見宏偉

     

    作為美國波普藝術的先驅,羅伊·李奇登斯坦在作品中融入充斥日常生活的卡通形象及商業印刷圖案,對定義了20 世紀美國文化的高度消費主義表達致敬。這種對社會意識的重視通過標誌性的班戴式(Ben Day)圓點根植於藝術家的創作,當前拍品就是一幅典範。這種印刷技術以 19 世紀晚期的插畫家小班傑明·戴 (Benjamin Day Jr.) 的名字命名,密集使用間隔均勻的圓點(通常為藍色、黃色、洋紅色、黑色)創建圖案和形狀。該毫不起眼的印製模式在漫畫書和報紙最為常見,是對大規模生產與商業化的映射。李奇登斯坦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巧妙地將這一看似質樸的風格融入藝術創作,在主題與技藝上充分體現了二十世紀藝術家的風格。

     

     

    此次拍品細節

     

    然而,這位藝術家的真正才華是將最平凡的創作方法與高雅藝術相結合,對莫奈的睡蓮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繆斯進行再創作。這一獨特的探索是李奇登斯坦對以筆觸為主題的藝術史範疇的傑出貢獻,藝術史上的這一相關探索始於數世紀前、在 1950 年代戰後美國最為矚目的藝術運動——抽象表現主義中達到頂峰。

    「筆觸幾乎是藝術的象徵。關於筆觸的繪畫也類似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中可見的筆觸固然傳達了一種宏偉姿態之感;但在我手中,筆觸變成了一種宏偉姿態的描述。」
    —— 羅伊·李奇登斯坦,《自 1961年以來的工作回顧》,1995 年

    傑克遜·波洛克等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將筆觸提升為主導畫面的主題,而李奇登斯坦則在《筆觸反射》中對這一觀念進行了徹底變革:粗獷而沈穩的筆觸在暗示藝術家意圖的同時,對波洛克充滿表現性的運筆所特有的即時性與動勢遺產提出挑戰。李奇登斯坦的筆觸雖與波洛克的筆觸一樣在畫布上擔綱主角,但前者的筆觸不含動作,抽絲剝繭至最純粹的形式——進一步質疑視覺句法,亦即藝術自誕生以來就無法脫離的根基。理解《筆觸反射》就是見證觀念上的巧思在最優秀的執行中轉化為強有力的意象。事實上,筆觸的主題對李奇登斯坦來說如此重要,這位藝術家在卓越的近三十年職業生涯中試遍各種媒介與規模,反復將其打造成自己的經典。

     

     

    漢斯·納繆特所拍攝的傑克遜·波洛克繪製《秋天的節奏(30號)》,1950年11月30日,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月報,第24卷第2期,1956-57年 
    圖片: © 1991 Hans Namuth Estate, Courtesy Center for Creative Photography

    多重感知交響曲

    「在我試圖拍攝玻璃下方的一幅羅勞勃·勞森伯格的版畫時,它誕生了。從窗戶射進來的光反射在玻璃表面,使我沒能拍到好照片。但它使我思考拍攝……玻璃下的作品這件事,光的反射使作品的大部分內容隱身……作品描繪了玻璃下的一幅畫。它被裝裱起來,玻  璃阻止你看清這幅畫。」—— 羅伊·李奇登斯坦談《反射》系列的起源

    1988 年,出於偶然,李奇登斯坦開始探索從反射中觀看的結構。他對藝術史的開創性貢獻是對其所處時代趨勢的觀照:揚·范·艾克早在 15 世紀就探索鏡中幻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觀察水中倒影,而利李奇登斯坦則通過現代攝影使觀看概念化。這一探索在《筆觸反射》中達到高峰,是對藝術家當下時刻的體現,對從過去到現在的藝術創作的頌歌。

     

    此次拍品

    反光的框架與斜穿過畫面的條紋一併將觀眾推離圖像。然而,下方精耕細作的筆觸又使人產生好奇。李奇登斯坦在模仿玻璃下方的自然反射現象時,使用曾被評論家視為媚俗而藐視的系列彩色圓點實現了層次多樣的情感。

     

    《筆觸反射》體現了李奇登斯坦的波普藝術語言向形式主義概念的完美轉化,且由始至終從未放棄他獨有的幽默美學——這幅巔峰之作標誌了李奇登斯坦藝術創作的爐火純青。李奇登斯坦的同名版畫作品收藏於倫敦泰特美術館、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沃克藝術中心等各大知名國際博物館。

     

     筆觸反射》(1992年)製作細節,李奇登斯坦

    Tyler Graphics Limited 印製發行版,Kenneth Tyler Collection編輯整理,檔案影像由澳洲國立美術館策展助理David Greenhalgh提供 

     

    藏家之選

    • 羅伊·李奇登斯坦在戰後美國藝術界的標誌性人物榜單上當屬全球藏家與博物館最為夢寐以求的名字之一。他的畫作創下了 1.65 億美元(近 130 萬港元)的空前天價,其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巴黎蓬皮杜中心和北京中國美術館等各大知名機構將其作品視為必不可少的收藏品。

    • 到 1990 年,這位藝術家在商業與藝術機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包括三年之前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回顧展、全球範圍內數不勝數的展覽以及在世界聞名的紐約市時代廣場完成的壁畫創作。李奇登斯坦始於二十五年前的運筆技巧探索也在此時走向成熟。二十六幅《反射》圖像——1990 年在藝術家作品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主題——被認為處於他最受追捧的作品之列。該系列中的其他作品曾以2100 萬美元(1.65 億港元)的天價創下成交記錄,並於舊金山現代藝術館、洛杉磯布羅德博物館和以色列博物館等知名機構展出。

    • 同屬該系列的當前拍品別具一格地以運筆技巧作為創作主題,乃近二十年來李奇登斯坦的簽名式筆觸暨《反射》傳奇首次亮相拍賣會,這幅當之無愧的藏家瑰寶是對李奇登斯坦躍升二十世紀藝術先驅之一的重要見證。 

    • 來源

      紐約,Leo Castelli 畫廊
      斯德哥爾摩,Herland Wetterling 畫廊
      佛羅里達,Cindric Meyer 畫廊
      美國私人收藏(於1998年購自上述來源)
      私人收藏(於2014年購自上述來源)
      紐約,Mitchell-Innes & Nash 畫廊
      歐洲私人收藏

18

《筆觸反射》

款識:R. Lichtenstein 90(畫背)
油彩 麥格納顏料 畫布
148.3 x 222.4 公分 (58 3/8 x 87 1/2 英寸)
1990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4,000,000 - 19,000,000 
€1,650,000-2,240,000
$1,790,000-2,440,000

成交價HK$19,810,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香港拍賣 202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