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hard Richter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Hong Kong Thursday, March 30, 2023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格哈特·里希特不朽的線條畫以充滿活力與巧妙的質疑方式展現繪畫的可能性。里希特有條不紊利用攝影和數位編輯技術,從一幅畫構建多幅截然不同的抽象畫,而《線條(923-23)》即是這種細緻系統化分割、鏡像和重組原畫的獨特範例。里希特創作線條畫的方法非常嚴格,首先將他 1990年的作品《抽象繪畫( 724-4)》的數位照片分成兩個垂直畫面,然後將每一半與其鏡像畫面連接。

     

    左:當前拍品

    右:格哈特·里希特,抽象繪畫( 724-4),1990年作

    藝術品:© Gerhard Richter 2023 (0073)

     

    然後重複過程,將兩個分成四個,四個分成八個,依此類推直到剩下8,190條彩條,每條寬 8.8毫米。里希特而後將每一條鏡像畫,再將其水平延展到選定長度。他進一步將這些部分拆解成細節,並拼貼出獨特的組合以成為最終作品。

     

    以實驗角度綜覽繪畫未來

     

    里希特的線條畫證明了他對繪畫媒材有著深刻的理解與反思。繼承無數前人風範,里希特創造新視角來發掘媒材的可能性。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涉足嚴謹的系統性藝術實驗。事實上,他的線條畫是他在1960 年代用自己的顏色圖表發起對談的延續,該對談最初是作為普普藝術圖像的參考,後來卻發展成為對運算色彩可能性的系統研究。里希特1974年的畫作《4096種顏色》創造了一個系統,令藝術家能夠在一件藝術品中表現所有可能的色調,這代表其色卡研究以達頂峰。

     

    即使創作彩色圖表繪畫的程序不同於近期作品《線條》系列中的科技化,但綜觀來說里希特皆有創造並於創作過程中遵循嚴謹的邏輯。透過追求細節與分析的方法能夠開發平面繪畫藝術的無限潛力。

     

    格哈德·里希特,4096種顏色,1974年作

    藝術品:© Gerhard Richter 2023 (0073)

    里希特在《線條( 923-23)》質疑繪畫為媒介的發展方向,同時讓觀眾得以一窺傳統手繪藝術之外的可能性。里希特不認為傳統繪畫是垂死的藝術,他說:「人們不會停止繪畫,就像他們不會停止創作音樂或舞蹈一樣。」然而,他敏銳地意識到攝影和科技為繪畫開闢出的道路,諸如《線條( 923-23)》的作品皆證明了他對繪畫作為媒介的新方向有著直覺性的把握。

     

    自 1960 年代以來,里希特就將攝影融入繪畫中,他首先根據投影在畫布上的照片作畫,通過複製畫面的過程模糊主題。幾十年後,他開始直接在照片上作畫,延續攝影與繪畫間的對話。《線條( 923-23)》即展現著此對話的延續。有趣的是,作為《線條》系列基底的照片是由杜塞爾多夫攝影師托馬斯.斯特魯斯和安德烈斯·古爾斯基工作的同間公司拍攝和處理,使用相同技術卻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機運作為主題和方法
    「機運可遇不可求、無法預測又混亂的。而我們試著干預、賦形、利用以求控制它。」
    —— 格哈特·里希特

    如同在他之前的藝術家皮特·蒙德里安,里希特在機運、意圖、隨機潛力和直接選擇間取得平衡。在抽象、稀疏的網格畫布中,蒙德里安表達了他認為最純粹的抽象形式,在隨機和人為決定間精心安排。無獨有偶,里希特在《線條》作品中也取捨於機運和意向。然而,里希特的機運卻有著不同的遊戲規則: 他引入科技以增加變數,使用《抽象繪畫724-4》 中所用的所有顏色,而蒙德里安則手繪使用原色、黑色和白色。

     

    皮特·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II》,1930年作,蘇黎世美術館

     

    里希特以研究偶然事件如何影響生產而聞名,他發明了刮刀技術,使用寬型工具從畫布上刮除厚塗顏料,以此創造出隨機且抽象的形式和顏色。里希特在後來的色卡畫中也嘗試隨機排列色塊。 里希特最初創作《線條》畫的方法完全受概率支配,每張數位印刷都代表了其原始油畫中隨機垂直彩條的廣闊鏡像。然而,在他將繪畫拆解並重建為許多其他迭代的最後一步,里希特選擇干預。他沒有讓最終作品的外觀完全取決機運,而是透過再次將彩條一分為二並將從中特別選擇的元素組合拼貼來增強畫面,以創造出更具視覺吸引力的作品。
     

    藏家之選

    • 生於1932年德累斯頓的格哈特·里希特成長時期伴隨著激烈的政治和文化變革,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巨擘。1951 年先在德累斯頓美術學院學習藝術,後於 1961年在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習藝,隨後開始了長達數十年蓬勃發展的職業生涯。藉由不斷探索色彩、機運、抽象和畫面表現間的張力,其作品在藝術史寫下重要章節。里希特享年 91 歲,可說是當時最著名且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
    • 創作《線條( 923-23)》期間,里希特已聲名大噪。2011年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2012 年法國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和德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皆舉辦過個展。最近更有三場展覽,分別是2022年在德國與東京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以及今年三月在紐約卓納畫廊展出匯集過去七年的作品。

     

    • 來源

      紐約,Marian Goodman 畫廊
      現藏者於2012年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紐約,Marian Goodman 畫廊,〈格哈特‧里希特:畫作2012年〉,2012年9月12日-10月13日,無頁數(圖版)

    • 文學

      Dietmar Elger 著,《格哈特‧里希特: 作品編年集,第6集:編號 900-957(2007-2019年)》,柏林,2022年,編號923-23,第287 頁(圖版)

    • 藝術家簡介

      格哈特‧里希特

      German • 1932

      Powerhouse painter Gerhard Richter has been a key player in defining the formal and ideological agenda for painting in contemporary art. His instantaneously recognizable canvases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blur the lin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abstraction. Uninterested in classification, Richter skates between unorthodoxy and realism, much to the delight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market alike. 

      Richter's color palette of potent hues is all substance and "no style," in the artist's own words. From career start in 1962, Richter developed both his photorealist and abstracted languages side-by-side, producing voraciously and evolving his artistic style in short intervals. Richter's illusory paintings find themselves on the walls of the world's most revered museums—for instance, London’s Tate Modern displays the Cage (1) – (6), 2006 paintings that were named after experimental composer John Cage and that inspired the balletic 'Rambert Event' hosted by Phillips Berkeley Square in 2016. 

      瀏覽更多作品

Ο◆17

《線條(923-23)》

款識:923-23 Richter 2012(畫背)
數碼印刷 錶於鋁塑板 藝術家畫框
紙張 51 x 142.9 公分 (20 1/8 x 56 1/4 英寸)
藝術家畫框 69 x 158 公分 (27 1/8 x 62 1/4 英寸)

2012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500,000 - 2,500,000 
€176,000-293,000
$192,000-321,000

成交價HK$2,286,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香港拍賣 2023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