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uesday, June 8, 2021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這個謎有多深?無限之無限是否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之外?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我想對自己的生活這一個圓點進行檢視。一個波點:數十億個粒子中的一個而已。」——草間彌生

    《網之迷戀》(2004年)是草間彌生最著名的系列《無限之網》中一幅動人的典範之作,這個系列對1958年起便困擾藝術家的網之主題展開探索。她早期的《無限之網》由黑色背景前縱橫交錯的白色結構與蕾絲般層層覆蓋、閃閃發光的濃重厚塗之圓環形狀組成,但她後來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扁平,她的筆觸亦愈發隱晦。作為一名自學成才的畫家,草間彌生憑藉其絕對獨一無二的繪畫方法,讓內心深處的自我流淌於畫布表面,她後來將此創作過程稱為「自我療癒」,而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的首席策展人松本透將其稱為她「通過藝術創作來了解自己」的方式 i。這幅藍色水下境像體現了她在網這個主題的繪畫中融入了色彩,象徵著海底世界各種生物隨波搖曳,使觀者在這海洋深處的寧靜致遠中心神蕩漾。

     

    藍色無限

    「在戰爭的黑暗日子裡,我們家後面河床中的風景陪我度過了整個憂鬱的童年時光,變成了奇妙幻象的源泉:億萬顆白色的鵝卵石,每一顆都活靈活現地『存在』著,上面灑滿了仲夏的日光。」——草間彌生

    在《網之迷戀》中,草間彌生將一系列白色、編織狀的浪捲細緻地排列於午夜藍的表面之上,畫面的色調隨著白色與背景相互交融而起伏不定,創造出一種變幻莫測的動態意象。這幅畫看起來像是一片珊瑚礁,以潛水者在水中自上朝下的視角,觀看海底世界和珊瑚蟲在水流之中輕輕搖擺。又或者,這些圓環形狀是仲夏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的河床中的卵石,讓人聯想起她在日本長野縣的童年時代揮之不去的卵石記憶。這些看似經過刻意稀釋的顏料塗得稀疏、淡薄,讓這半水下場景更顯生動。草間彌生的每一筆觸都相互交融,合而為一,製造出一種一體性的效果,呼應著她對互聯性這一主題的興趣。此外,淡淡的顏料突顯了每一筆觸的靈巧與無畏,因為此間無處可藏,亦無濃厚的顏料可以掩蓋任何筆誤。

     

    本拍品(局部) 

    隨著觀者的目光在畫布的各個位置遊走,畫的表面也似乎在發生變化,這並非由特定的焦點或構圖決定,而是順著觀者的目光而變得靈動鮮活。直射的光線下,圖像閃耀著金屬般的光澤,彷彿摸起來是涼的,又像是陽光射入水中,隨著波紋和海浪不斷折射開去。在這裡,草間彌生根據顏料的厚度捕捉到一種深度感和動感,這對她通常是密密麻麻佈滿圓孔的《無限之網》來說並不常見。在《網之迷戀》中,藝術家創造出一種富有韻律的結構,一進一退、起伏漲落,不受畫布框架的限制,從四面八方向我們席捲而來。


    發自內心的「獨特藝術」——網的起源

    「我的願望是,根據我自己在其中的位置,通過圓點 — 這些組成網中負空間的粒子的無限累積,來預測和計量無邊宇宙之無限。」——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於1957年11月18日離開家鄉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來到美國後,在紐約過著落魄藝術家的生活,並將自己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專注於其執迷、重複的創作之中,她將那稱為「畫布上單調的白色小圓弧」。在遠渡重洋之前,她曾向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尋求幫助,後來歐姬芙到訪草間彌生在紐約的工作室並將畫商伊迪絲·哈珀特介紹給她,後者買下了她的一幅作品。將積蓄全數用來購買繪畫用具和顏料之後,草間彌生繼續畫網且越畫越大;「畫布大到需要站到梯子上才能畫畫,我盡情地在漆黑的畫布表面刻下那些單調、細小的白色圓弧,有成千上萬之多。」ii  

     

     

     1959年10月,草間彌生在紐約第十大街的布拉塔畫廊舉辦了自己在紐約的首次個人展覽《純色執念》。該展覽展出了她的五幅《無限之網》畫作,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唐納德·賈德等著名藝術家前來參觀,賈德亦在後來她與她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展覽人頭攢動,成功開啟了她的職業生涯。屬於《無限之網》的典型風格,這些黑底白色蕾絲般的畫作沒有焦點,也不注重構圖,反之,它們是延伸至物理繪畫限制之外的無限的一個瞬間。

     

    「在長野的深山裡,通過在信紙大小的白紙上創作,我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用水墨畫出佈滿畫面的細小圓點,以及用鋼筆描出連綿不段、充滿漸變的蜂窩形狀或巨型植物根莖般的怪異結構。」——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從小在長野便開始迷戀這些細胞狀、代表無限的小孔,並不斷嘗試用水墨畫和鋼筆畫來重複繪製這些自然界生物般的形狀。這些早期的作品源於她對自然形態的迷戀,這可能是出於她家擁有一個苗圃和育苗場,以及她從小就經歷的各種幻覺。在其整個藝術生涯中,草間彌生不斷談到其作品的根源和基礎是如何從她的心理幻覺中衍生出來的,「尤其是那些類似精神科專家所謂的人格解體障礙之症狀的感官體驗」。這些自然界生物形式可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看到,如《花精》(約1948年),這幅引人矚目卻略顯不詳之狀的繪畫描繪了一個看似紅色花朵的形狀,圍繞著它的是步步逼近,將其吞噬的網,光照之處,其密密麻麻的淡黃色孔狀細胞閃閃發光。這些畫作意味著她對植物、種子和花朵的迷戀,同時也體現了她視覺世界的璀璨鮮活。

     

     

      草間彌生,《花精》,約1948年
    藝術家本人收藏;圖片來源:大田秀則畫廊

     

    「我每天所做的只是畫畫。圖像一張緊接著一張地浮現,如此之快我甚至難以將其捕捉。經過六十多年的繪畫,到今天仍是如此。我主要的意圖一直都是將這些圖像在消失之前記錄下來。」——草間彌生 在其自傳中(2002年以日語出版,2011年由泰特出版社以英語出版),草間彌生說起自己在紫羅蘭花床間的種子收割場中繪畫素描時,抬頭發現每一朵紫羅蘭都長著人臉,正開口對她說話。她嚇壞了,趕緊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看到的意象全數傾注到紙上。她說,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這種對自己的幻覺進行重現的強迫症一直激勵著她的創作。此外,正是她的心理情結驅使她去「創造,然後抹消」,由此來對自己內心的恐懼進行解析,並在這自我抹消的過程中嘗試將它們驅除。在過去四十年裡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中,草間彌生日復一日地創作著她那令人目眩神迷的網、波點、南瓜、神奇的無限鏡屋,以及其他人們所熟知的作品,從而與她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進行和解。

     

    藏家之選 

    草間彌生或許是當代最受追捧的在世藝術家之一,她不斷吸引著數以百萬計希望親身體驗她沈浸式作品的人們來到她在全世界各國美術館和畫廊舉辦的展覽。她的作品具有一種普世的吸引力,受到全球不同年齡和背景的觀眾的喜愛。確實如此,在2014年,草間彌生的展覽是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展覽。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用整個日本館展出她的作品,從那時起,許多重要藝術機構都為她組織了國際性的巡迴展覽,其中包括在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998年)、法國第戎財團美術館(2000年),以及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2004年)。

     

    她的作品亦獲得重要回顧展的殊榮,如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2012年)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12年)。最近,在2018年,她備受讚譽的個展《當我去到宇宙的動人時刻》在倫敦的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展出,這也是她在該畫廊舉辦的第十二個展覽。目前,她場域特定的裝置作品正在紐約植物園展出(2021年4月10日-10月31日),這個展覽是她對自然世界的迷戀的物理體現,鼓勵參觀者真正與周圍的環境互動,並在那一刻裡通過她的眼睛去看世界。

     

    紐約植物園,《草間彌生:宇宙自然》,2021年4月10日-10月31日
     

    i 松本透,《安魂曲和復活:草間彌生的藝術》,載自《草間彌生:永恆—現代性》,東京,2004年,第278頁
    ii 草間彌生,《無限之網:草間彌生自傳》,Ralph McCarthy,倫敦,2011年,第18頁
    iii 松本透,《安魂曲和復活:草間彌生的藝術》,載自《草間彌生:永恆—現代性》,東京,2004年,第276頁
    iv 草間彌生,《無限之網:草間彌生自傳》,Ralph McCarthy,倫敦,2011年,第47

    • 來源

      紐約,Robert Miller 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藝術家簡介

      草間彌生

      Japanese

      Named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rtist" in 2015, it's not hard to see why Yayoi Kusama continues to dazzle contemporary art audiences globally. From her signature polka dots—"fabulous," she calls them—to her mirror-and-light Infinity Rooms, Kusama's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of making art elevates the experience of immersion. To neatly pin an artistic movement onto Kusama would be for naught: She melds and transcends the aesthetics and theories of many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ovements, including Pop Art and Minimalism, without ever taking a singular path.

       

      As an nonagenarian who still lives in Tokyo and steadfastly paints in her studio every day, Kusama honed her punchy cosmic style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1960s. During this period, she staged avant-garde happenings, which eventually thrust her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a series of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the 1980s and the 45th Venice Biennale in 1993. She continues to churn out paintings and installations at inspiring speed, exhibiting internationally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globe, and maintains a commanding presence on the primary market and at auction.

       
      瀏覽更多作品

洛杉磯私人收藏

Ο◆✱25

《網之迷戀》

款識:Yayoi Kusama 2004《NETS OBSESSSION》(畫背)
壓克力 畫布
162.3 x 162.3 公分 (63 7/8 x 63 7/8 英寸)
2004年作,並將附藝術家工作室之登記卡。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0,000,000 - 15,000,000 
€1,060,000-1,600,000
$1,280,000-1,920,000

成交價HK$25,660,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香港拍賣202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