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 Disruptors: Evening Sale of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Watches Hong Kong Thursday, May 25, 2023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作為藝術史首屈一指的顛覆性女藝術家,草間彌生在自己輝煌的職業生涯中不斷打破藝傳統,挑戰社會規範。在女性藝術家往往被邊緣化的時代,草間彌生對前衛藝術的大膽嘗試和無畏探索標誌著她對打破藝術表達界限堅定不移的決心。正是她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強烈的創新慾望為她鋪就了前進的道路,最終幫助她實現了諸多開創性的成就,更給藝術世界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草間彌生要闖入的不僅僅是藝術世界,更是社會本身。 出生於1929年,她的家庭嚴格、保守。家人強烈反對她對藝術的追求。因此,草間不得不與來自家庭的壓力、以及日本在1930年代興起並在1940年代二戰期間到達巔峰的激進的民族主義同時展開抗爭。這一經歷給她強烈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和脆弱的內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這種負擔後來發展成為她自幼便有、並困擾她一生的視聽幻覺。

     

     


    十歲那年的草間彌生,1939年
    圖像來源:© YAYOI KUSAMA

     

    在巴黎短暫逗留後,草間彌生在1950年代末抵達紐約,沉浸在當時那裏由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為主導的蓬勃發展的前衛藝術氛圍之中。她來到現代藝術的世界中心之時,恰逢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演變時期,藝術家們試圖擺脫傳統藝術實踐的束縛,開拓新的表達方式。在這一背景下,草間彌生的作品與傑克遜·波洛克和威廉·德庫寧等著名藝術家所倡導的姿態抽象繪畫形成大膽的對比,代表了另一種新的表達形式。

     

    草間彌生的《無限網》 系列繪畫以錯綜複雜、重複、彷彿於畫布表面無限延伸的圖案為主題,體現了她刻意與當時流行的藝術趨勢背道而馳的意願。與抽象表現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強烈情感和自發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草間彌生費時費力、冥想般的標記繪畫方法喚起一種寧靜的沉思感。她的作品摒棄了抽象表現主義中粗獷、陽剛的敘事形態,顛覆了既定藝術經典的規範,並為藝術史引入了一種全新的、反映她自己內心世界的視覺語彙。

     

    此外,草間彌生與紐約藝術界的互動並不僅僅侷限於繪畫領域。她與唐納德·賈德、伊娃·海瑟和克萊斯·歐登柏格等藝術家結為好友,而這些藝術家後來都成為了極簡主義和波普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草間彌生的各式繪畫、雕塑和裝置等跨領域作品與後來蓬勃興起且定義1960年代藝術的多元主義風格齊頭並進。在這種意義上,她的作品不僅打破了她那個時代的主流藝術範式,並且預見和促成了新藝術運動的出現。

     

    1960年代也是草間彌生一些最具影響力的作品的誕生時期;她在此時已經開始將自己的藝術作為開展社會活動和社會評論的工具。在那十年裡,她在街頭組織了具有挑釁意味的乍現表演(Happenings)和行為藝術。這些作品常常涉及裸體和反戰信息,旨在挑戰社會規範和批判當時的社會現狀。

     

     


    此次拍品細節

     

     

    對主觀現實的獨特轉述

     

     

    「作為運用多種媒介的大師,草間彌生巧妙地在這些普遍令人感到愉悅的內容與更內省或更個人的主題之間進行切換。這些晚期畫作散發著自信,她成熟的標記製作以及對她作品整體面貌的考量都使它們煥發著生命力。」
    ——凱瑟琳·塔夫脫

    此拍品出自草間彌生於2008年開始創作的《我永遠的靈魂》系列。該系列由生動、千變萬化的繪畫組成,展現了她在色彩運用方面的非凡技巧。這一系列成熟的作品將草間標誌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若非唯一)。這些作品擁有豐富、飽和的色彩,顯然代表她已經背離單色的《無限網》系列 。如今已經年過九十,草間彌生廣泛且多元的創作——半個世紀之內包括繪畫、雕塑和行為藝術——仍在以非同凡響的原創性不斷發展和擴充。

     

    作為草間彌生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繪畫系列,《我永遠的靈魂》深入藝術家過去在主題和形式上的創新,使用鮮豔、富有活力的色彩。本件拍品是該系列中的一件動人之作,也其中最早創作的一件作品。它在視覺語言上讓人想起她在圖像上的創新以及她為人們所熟知的反覆出現的標誌性圖案,包括花朵、眼睛、南瓜、以縱斷面擘繪而成的象形文般的自畫像,以及圓點和密網。羅伯塔爾·史密斯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評論藝術家對過去圖案的使用:「這些色彩鮮豔的作品中的圖案包括《網》系列的一些部分,但也有許多變化:橢圓、眼睛、圓點,以及有如放大的指紋的線條。還有有面孔、花朵、花朵面孔、細胞狀的氣泡和毛毛蟲。同樣的,空間在移動。」i

     

    這件作品曾多次在英國和澳大利亞舉辦的機構展覽中展出,並且與近期在M+博物館展出的數件作品極為相似。

     

     

     

    《我歌頌人性》於〈草間彌生:現在觀看,永遠看見〉展覽現場,昆士蘭現代美術館,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

    圖像來源:© YAYOI KUSAMA

     

    草間彌生的《我永遠的靈魂》中的一大定義性特徵是她採用了單一、飽和的底色來包裹畫面,隨後再用錯綜複雜的圖案進行點綴。在《我歌頌人性》中,藝術家用嚴密、近乎幽閉的黑色筆觸來中和赭石底色。畫面邊緣怪異、恐怖的觸鬚觸手可及,彷彿要與大片的圓點來一場大戰。這樣的畫面幾乎讓人聯想到她的《網》系列繪畫,同樣是一場形式的盛宴,吸引著觀者陷入無限孔洞之中。在那裏,我們在擁擠的畫面中尋得一絲喘息的機會,那是一系列自由的形式,對草間彌生來說是一種安心的象徵——一顆紅心。

     

    正如此處所示,在《我永遠的靈魂》中,畫面的中心是作品重要的構成元素,它將觀者拉入畫作的心臟。雖然畫作中充滿了大量的圖像和色彩,但草間彌生的創作方式卻相對簡單:她在畫布水平平面上圍繞著邊緣移動,從而進行創作。評論家凱瑟琳·塔夫脫觀察到這些作品中的「向心能量」不斷向四方散發,畫布不具有任何絕對方向。她更進一步地解釋說這一特點重新定義了傳統意義上的繪畫構圖方式: 「將焦點放在畫作中心是一種動態和刻意的選擇。它指向更為存在主義的哲學——即對推動我們邁向生命盡頭的未知動力;而草間彌生所有的作品都以這一哲學為基礎」 ii 

     

    《我歌頌人性》以其全方位的畫面維度將觀者完全包裹其中。草間彌生運用她多元化的創作精神及其藝術的生成性潛力直面人世中的虛無,並用愛將其填補。

     

     

    行於當下

     

    草間彌生以其標誌性的標記製作技法創造出精細、重複的圖案。這與亞洲經典藝術有相似之處,後者豐富的精神性、傳統和歷史為藝術家的一筆一劃都賦予了深刻的意義。草間彌生作品中的流動性和意向性更與中國水墨畫、日本書法等東亞藝術傳統存有相似性。

     

    比如,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藝術家的手由呼吸引導,每一筆觸都體現了貫穿自然世界的生命能量或「氣」。當藝術家用熟練、精確的筆觸捕捉山水、植物或動物的本質,這種能量便體現在藝術作品中。草間彌生的作品同樣充滿了這種精神性,因為她強迫性、冥想式的圖案喚起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內在宇宙。她的作品既反映了她與精神疾病搏鬥的個人掙扎,也體現了她對更高精神層面的追求。

     

     


    八大山人,《仿郭忠恕山水圖》,約1650年作

     

    同樣,日本書法也非常強調標記製作的精神意義。植根於禪宗,日本書法被視為一種冥想練習,藝術家必須身心和諧,實現筆法的流暢性和精確性,才能表現書法的精髓。草間彌生的藝術以其重複的圖案和沉浸式的裝置,呼應了對和諧、統一的精神追求。

     

     

    與心靈的神秘耳語搏鬥

     

    草間彌生對重複圖案的喜愛和標記製作的執著,不僅是她藝術視野的體現,也是她內心動蕩的親密寫照。她重複、令人目眩的圖案和沈浸式的裝置是她的療癒方式,幫助她面對和克服自己的精神疾病。對藝術家心理的這一剖析讓人聯想起弗里达·卡羅的精心點綴著小飾品與親密圖案的肖像畫。

     

    《畫框》等作品與本拍品在構圖上亦有相似之處(畫框邊緣環繞著花鳥等線索,正如草間彌生畫作中微小的形體和物件),但作品對藝術家自身的指向更是如此。同樣的,草間彌生對糾纏自己一生的幻覺和強迫性想法從不避諱。這一經歷推動著她的藝術創作:這既是她的逃避之道,也是她一種自我實現的方式。此外,通過在作品中嵌入熱情洋溢、美得讓人心痛的圖案之外,草間彌生也邀請觀者探索自我——定義我們作為個體存在的意識——的消解。她將這一過程稱為「自我消融」。

     

     


    弗里达·卡羅,《畫框》,1938年作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
    藝術品:© 2023 Banco de México Diego Rivera Frida Kahlo Museums Trust, 墨西哥, D.F. / 藝術家權利協會 (ARS),紐約

     

    這一創作過程在本拍品的各個部分逐一浮現,微小的標記按照大小和範圍被嵌入畫面之中。它們是構圖的基礎,也是作品的精神支柱:通過圓點將主題和畫面包圍,藝術家邀請我們去思考自己在這宏大敘事之中的位置。它們象徵著構成宇宙的無窮無盡的小粒子,提醒人們,在表象之下世間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猶如禪師輕輕揮動拂塵,《我歌頌人性》將我們帶入自我與宇宙界限模糊的境界,促使我們直面自我的脆弱和萬物的無常。

     

    草間彌生在此次拍品這樣的作品中分享自己內心的掙扎並邀請觀者思考創造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的心理和藝術在改變生命方面所具有的力量。

     

     

    藏家之選

     

    • 作為當代最著名和最多產的藝術家之一,草間彌生的實踐結合了繪畫、裝置、雕塑和表演等形式來實現強大的藝術效果。

    • 1958年移居美國後,她成為紐約先鋒藝術界的主要成員。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她回到了日本,選擇在一個精神健康機構居住,並在附近的工作室中工作。

    • 她目前正在華盛頓特區的赫希洪博物館舉辦個展〈一與永恆〉,展覽展出了博物館永久收藏的藝術家作品。

    • 草間彌生在亞洲最大的回顧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最近於2023年5月14日在香港 M+博物館閉幕。展覽包括3件新作、來自不同國際收藏的200多件作品、M+的藏品,以及藝術家個人收藏。本次回顧展即將前往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漢美術館巡迴展出。近期,草間彌生的《無題(網)》由富藝斯紐約在2022年5月以10,496,000美元的價格售出,創下了藝術家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富藝斯很榮幸在草間彌生激動人心的的M+回顧展舉辦之際,同期呈獻藝術家的這件最新進入拍賣市場的作品。

     

     

     

    i  羅伯塔爾·史密斯,《草間彌生和佈滿神奇波點、白手起家、通往偉大的旅程》,《紐約時報》,2017年11月3日,載自網路

    ii 凱瑟琳·塔夫脫編,《草間彌生》,紐約,2017年,第64頁

    • 來源

      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南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草間彌生:從現在放眼永恆〉,2011年11月18日-2012年3月11日
      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草間彌生:繪畫與積累雕塑〉,2013年4月25日-5月25日

    • 藝術家簡介

      草間彌生

      Japanese

      Named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rtist" in 2015, it's not hard to see why Yayoi Kusama continues to dazzle contemporary art audiences globally. From her signature polka dots—"fabulous," she calls them—to her mirror-and-light Infinity Rooms, Kusama's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of making art elevates the experience of immersion. To neatly pin an artistic movement onto Kusama would be for naught: She melds and transcends the aesthetics and theories of many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ovements, including Pop Art and Minimalism, without ever taking a singular path.

       

      As an nonagenarian who still lives in Tokyo and steadfastly paints in her studio every day, Kusama honed her punchy cosmic style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1960s. During this period, she staged avant-garde happenings, which eventually thrust her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a series of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the 1980s and the 45th Venice Biennale in 1993. She continues to churn out paintings and installations at inspiring speed, exhibiting internationally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globe, and maintains a commanding presence on the primary market and at auction.

       
      瀏覽更多作品

重要私人珍藏

Ο◆✱310

《我歌頌人性》

款識:《I WHO SING IN CELEBRATION OF HUMANITY》(英文與日文)Yayoi Kusama 2009(畫背)
壓克力 畫布
162 x 162 公分 (63 3⁄4 x 63 3⁄4 英寸)
2009年作,並附藝術家工作室之登記卡。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7,500,000 - 9,500,000 
€889,000-1,130,000
$962,000-1,220,000

成交價HK$8,509,000

聯絡專家

宋安秀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 季中拍賣主管
+852 2318 2014
AnastasiaSalnikoff@phillips.com
 

彭偉時
亞洲區鐘錶部 主管
+852 2318 2001
WatchesHK@phillips.com

Disruptors: Evening Sale of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and Watches

香港拍賣 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