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Michel Basquiat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hursday, December 3, 2020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介紹

     

    尚-米榭·巴斯奇亞,被美國藝術評論家雷内·里卡德稱為「光芒四射的孩子」,是一位極具天賦異稟的新表現主義畫家,他擁有震撼、啟發,並讓觀者念念不忘的能力,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i。他自學成才,憑藉一個躁動、精怪豐盈的頭腦,從自己的海地和波多黎各血緣文化背景、流行文化、歷史、詩歌以及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長期以來的癡迷中汲取靈感,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視覺語彙。巴斯奇亞1970年代末以假名SAMO與藝術家埃爾‧狄亞茲一起,以叛逆的塗鴉藝術家身分開始其創作生涯,並最終進入當代藝術的視野,獲得了畫廊主和畫商安妮娜·諾賽伊和布魯諾‧畢修伯格的關注。藝術家在藝術行業巨頭安迪·沃荷、拉裡·高古轩和瑪麗·伯恩等人的幫助下迅速成名,並在1983年在惠特尼美術館舉辦展覽,成為當代藝術上代表美國參加重要國際展覽的最年輕的藝術家。《古代科學家》創作於1984年,即藝術家創作生涯的頂峰時期。

     

    尚-米榭·巴斯奇亞攝於工作室,1980年代

     巴斯奇亞對信息 的無限渴望,使他隨時隨地都在獲取創作的靈感,挪用來自音樂、詩歌、歷史、政治和流行文化的各種參考,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圖像符號。在一次與巴斯奇亞繪畫相關的採訪中,收藏家和科學家赫伯特·舒爾對他這位好朋友的思維方式進行了闡述:「他沒有受過正式的藝術教育,但他參觀了美術館。他理解他所看到的。我聽說他去了某個畫商的圖書館還翻遍了他的藏書...巴斯奇亞就是如此——他能將看到的任何視覺立即吸收。他非常聰明。ii」生活在曼哈頓下城的工作室對他藝術上的發展極為重要。藝術家在1982年於娛樂畫廊的展覽中接受採訪時指出,他將自己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所見,或從歷史和解剖學書籍中所汲取的各種學術參考作為原始資料,結合到自己描繪各種物件的草稿中,並將它們與自己「平常所做的」進行並置。掌握著無窮無盡的信息,巴斯奇亞對世界展開廣泛的研究,將自己所學凝聚在畫布之上。

    「在創作時,我一聽到它們,你知道,我就將它們放進去」—尚-米榭·巴斯奇亞

    科學家

     

    巴勃羅·畢卡索,《紅色扶手椅》,1931年作,芝加哥藝術學院收藏 © 2018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向巴勃羅·畢卡索源自非洲的面具和古代雕塑的立體派美學(參見巴勃羅·畢卡索,《紅色扶手椅》,1931年作)致敬,巴斯奇亞在強烈黑色為主導的背景中,用有力的線條勾勒出了一個面具般的頭顱和身體的輪廓稜角分明的面部一個直戳額頭的三角形鼻子也讓人想起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非洲班達人的面具,包括眾所週知巴斯奇亞經常去參觀的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面具收藏。

     

    本件作品局部細節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非洲班達面具,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 

     

    本件作品中的人物用慘白的雙眼注視著觀者,讓人想起古典繪畫半身像中典型的四分之三畫法。《古代科學家》中的人物也許是像艾薩克·牛頓爵士這樣有有影響力的科學人物(參見戈弗雷·内勒,《艾薩克·牛頓爵士》,1702年),後者面具般的假髮和白色衣領裝束與該人物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視線沿著另一條橫穿畫面的條狀,可以看到一些紅色圓圈。這個或許是代表科學家的地球儀(楊·維梅爾,《天文學家》,約1668年作)的圓圈,與上方兩個較小的圓圈一起形成一個女性軀幹的形態。巴斯奇亞展示了他對古典和當代藝術世界的深入探究,將女性形體凝鍊為象徵著性繁殖和生育的基本特徵,將其褪至最簡單的形式。

  • 解剖學

     

    畫中兩個圓圈代表乳房,另一個較大的圓圈象徵懷孕的腹部,這些圖像讓人想起史前時期最早的,象徵生育之神聖小雕塑的誇張特徵(參見《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約公元前 28,000–25,000年)。

     

    《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約公元前 28,000–25,000年,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

    巴斯奇亞對科學和解剖學的固有興趣源自其童年:6歲時當他被車撞傷後,母親送了他一本亨利·格雷著的《格雷氏解剖學》,一部具有影響力的解剖學著作。他後來一直癡迷於人體的運作方式,從書中的解剖學素描,以及李奧納多·達芬奇等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並將它們轉化至自己的畫布上。

  • 畫面中由圖像化、熱烈的筆觸構成的原始色彩,可以追溯到這些解剖學的插圖(參見亨利·卡特為亨利·格雷的《格雷氏解剖學》所作插圖,1918年),巴斯奇亞在其整個藝術生涯中都沿用這種色彩(參見尚-米榭·巴斯奇亞,《無題》,1983年作)。此外,這些色彩也能最有效地傳遞情感和能量。粗獷且明亮,刻進漆黑表面的每一筆線條都突出了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核心,即繪畫的物理行為(參見威廉·德庫寧,《女人》,約1952年作),創造出畫面多重的複雜性。

     

    威廉·德庫寧,《女人》,1952年作,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 2020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靜電複印機

     

    出於對現代技術的著迷,1983年,巴斯奇亞投身創造他自己的彩色靜電影印機——使拼貼成為他創作中的關鍵元素。這些複印件拼貼為他的作品增添了密度,並在不同作品中反覆出現,表明了藝術家同時在進行數件作品的創作。僅管在《古代科學家》中很大部分的拼貼被黑色顏料所覆蓋,但在畫作下方仍可辨認出藝術家創造的基礎。在荊棘、葉子和花朵這些植物繪畫間,依稀可見他的塗鴉寫著「OF SODOM— (SOLANAMUM SODOMEUM)」和「THEVETIA PERUVIANA」等科學術語。稍做調查就會發現,這些是植物物種的名字,且兩種皆有劇毒。 Solanum(茄屬植物)又名所多瑪的蘋果——這種植物經常被用來描繪外表美麗卻劇毒無比的禁果,夏娃正是用這一神樹之果引誘了亞當,導致他們被逐出了伊甸園。

     

    作品下方圖案與植物素描
    達芬奇,《瓊花與漿果小枝 (歐洲莢蒾)》,約1505-10年作,英國皇家收藏

    亞當和夏娃

     

    從整體來觀看這幅作品時,我們也許會恍然大悟。將科學家置於女性形體旁,巴斯奇亞將科學家實心的身體與女性形體的輪廓進行並置,並均勻地隔開圓形光環以達到視覺上的平衡。置入男性和女性形體並不只是為了對科學和人體表示讚美,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喚起了充斥著藝術史的古典主義主題和敘事——亞當和夏娃的故事。

  • 順著該思路,會發現畫面中央將女性裸體和戴著面具的人物隔開的抽象矩形是個關鍵元素。從希伯來語中提取出的一個字符形成了「所多瑪」 סְדֹם (s’dóm),而這個粗獷的矩形變成了牛頓的蘋果——科學上里程碑式的發現,但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中廣泛描繪的罪的象徵。各佔畫面的一半,巴斯奇亞在同一件作品中呈現了對出生和創造的雙重新釋,一個基於現代科學的發現,另一個基於宗教和神話。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同樣熱衷對人體的研究,比如阿爾布雷希特·杜勒和提香(參見阿爾布雷希特·杜勒,《亞當和夏娃》,1504年作),通過學習他們的作品,巴斯奇亞用狂野的色彩和熱烈的筆觸對古典主義圖像進行新的演繹,以當代的視角去探索科學相對藝術這一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辯論。

     

    作品下方圖案與《亞當和夏娃》

    在巴斯奇亞看似衝動隨意的塗鴉和隨筆的畫面和色彩下,實則隱藏著新的知性深度。植物的複印件映射著紅色的女性形態,浪漫地象徵著對美和春天的讚頌(參見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約1485年作)。畫作左下方綠色尖頭的形狀,與古典藝術中描繪甚廣的掩蓋亞當私處的無花果葉非常相似。此外,巴斯奇亞毫不吝嗇地使用黑色作為整個圖像的基調,可以被理解為他對自己作為一名非裔美國藝術家,生存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中的個人身分進行探究,和對種族歧視與藝術史中的邊緣化鬥爭,以及自己在1980年代經歷的探討。

     

    桑德羅·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約1485年作,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收藏

    符號

     

    他過去作為塗鴉藝術家SAMO所使用的元素,諸如「VROOM!」、「HISSSSSS」和「RATS!」之類的詞佈滿作品下方的複印件拼貼部分。有趣的是,這件作品創作於鼠年,與巴斯奇亞在同一年創作的數件其他作品一樣,展現了他對亞洲符號的探索(參見尚-米榭·巴斯奇亞,《大寶塔》,1984年作和《無題》,1984年作),這也是他在紐約這座擁有豐富、多元文化的國際化大都市中生活的可愛體現。1985年,巴斯奇亞與餐飲鉅子周英華及其當時的妻子周天娜一同前往香港,用兩週的時間盡情吸收這座城市的精神。

     

    尚-米榭·巴斯奇亞,《大寶塔》,1997年作、尚-米榭·巴斯奇亞,《無題》,1984年作
    作品下方圖案與尚-米榭·巴斯奇亞,《無題》,1984年作

    巴斯奇亞是屬於他那一代的天才,他嘗試了新的藝術技巧並結合了不同類型的表現手法,以打破傳統的不拘一格表現其敏銳的感受,對高雅和流行文化進行融合。本件作品曾在馬約爾博物館展出,與巴勃羅·畢卡索的作品一同出現在展覽的海報上,使他躋身與自己景仰的大師們相提並論的地位。

     

    尚-米榭·巴斯奇亞於紐約時報封面,1985年

    i 雷内·里卡德,《光芒四射的孩子》,《藝術論壇》,1981年12月

    ii 赫伯特·舒爾引述於《關於一對收藏尚-米榭·巴斯奇亞並與之結為好友的夫婦》,《Vogue》,2014年5月14日,載自網路

    • 來源

      洛杉磯,高古軒畫廊
      芝加哥私人收藏
      紐約,Marianne Boesky 畫廊
      亞利桑那州私人收藏
      紐約,蘇富比,2005年5月11日,拍品編號348
      日內瓦,Galerie Jan Krugier, Ditesheim & Cie 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洛杉磯,高古軒畫廊,〈尚·米榭·巴斯奇亞: 油畫、繪畫,1980-1988年〉,1998年2-3月,編號30 (圖版)
      巴黎, 梅洛博物館,〈灰燼下之火:由畢加索到巴斯奇亞〉2005年10月8日-2006年2月13日

    • 文學

      Richard D. Marshall、Enrico Navarra 與 Jean-Louis Prat,〈尚·米榭·巴斯奇亞〉,第3版,第2集,巴黎,2000年,編號1、第224-5頁 (圖版)

    • 藝術家簡介

      尚·米榭·巴斯奇亞

      American • 1960 - 1988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artists of all time, Jean-Michel Basquiat first gained notoriety as a subversive graffiti-artist and street poet in the late 1970s. Operating under the pseudonym SAMO, he emblazoned the abandoned walls of the city with his unique blend of enigmatic symbols, icons and aphorisms. A voracious autodidact, by 1980, at 22-years of age, Basquiat began to direct his extraordinary talent towards painting and drawing. His powerful works brilliantly captured the zeitgeist of the 1980s New York underground scene and catapulted Basquiat on a dizzying meteoric ascent to international stardom that would only be put to a halt by his untimely death in 1988.

      Basquiat's iconoclastic oeuvre revolves around the human figure. Exploiting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free association and past experience, he created deeply personal, often autobiographical, images by drawing liberally from such disparate fields as urban street culture, music, poetry, Christian iconography, African-American and Aztec cultural histories and a broad range of art historical sources.

      瀏覽更多作品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

7

《古代科學家》

1984年作
款識:JMB《ANCIENT SCIENTIST》1984 (畫背)
壓克力 油畫棒 打印紙拼貼 畫布
167.7 x 154 公分 (66 x 60 5/8 英寸)
1984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50,000,000 - 70,000,000 
€6,200,000-8,680,000
$6,410,000-8,970,000

成交價HK$58,330,000

聯絡專家

Charlotte Raybaud
Head of Evening Sale,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Auction 3 Decem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