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Yongle Hong Kong Thursday, December 1, 2022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簡介

    「管你是畢加索還是馬蒂斯,放馬過來吧!我要用這個圓點來迎戰[……]我把一切都押在圓點上,高舉革命旗幟跟歷史造反。」
    —— 草間彌生

    《金色積累 (1)》錯綜複雜的畫面使人瞬間著迷,是草間彌生以其標誌性主題——圓點——創作的一幅傑作。隨著時間的消逝,厚塗顏料繪製的圓圈彼此疊加、滲透,呈現出層次不一的透明度。其中一些圓點顯得尤其通透;它們交織成一波波漣漪,似乎像擁有了呼吸般鮮活起來,又如同夜空耀眼的繁星般璀璨。這些能囊括一切的圓點形成一片起伏的景緻、似乎在向畫框外延展,呈獻出一張精緻、純粹的金色網將觀眾罩入其中。

     

     

    此次拍品細節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此次拍品細節

     

    《金色積累 (1)》畫於1999年,標誌著草間彌生創作的巔峰時期。在這個階段,藝術家於紐約、洛杉磯和東京舉行的大型回顧展鞏固了她在當代國際藝術界的明星地位與重要性。這幅作品是台中臻品藝術中心〈愛情核爆:萬劫後的草間彌生〉展覽中僅有的兩幅壓克力畫作之一。展覽還展出了草間彌生的軟雕塑、繪畫、拼貼畫等多媒體作品。此次拍品以奢華的金色命名,寓意吉祥,彼時作為新作,是臻品藝術中心展覽的主要焦點。

     

     

    此次拍品(左)於藝術家的合照 台中臻品藝術中心,〈愛情核爆:萬劫後的草間彌生〉,1999年5月29日-6月27日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此次拍品(左)於藝術家的合照
    台中臻品藝術中心,〈愛情核爆:萬劫後的草間彌生〉,1999年5月29日-6月27日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此次拍賣會恰逢香港M+博物館舉辦亞洲(日本以外)最大規模的草間彌生回顧展,而此次拍品被亞洲重要藏家珍藏20多年後將首次參加拍賣。

     

     

    積累與重複    

    「我有一個心願,希望自己能夠掌控這些圓點,從自己的位置,用圓點度量宇宙的無限。這些聚集的粒子構成了網中的陰空間。」 
    —— 草間彌生

     

    作為草間彌生著名的《無限網》系列畫作的逆向變奏,圓點和網線一樣是藝術家為抵抗其精神狀態而交替使用的圖案。藝術家曾說:「圓點與聚集的粒子構成了網中的陰空間……我想審視我自己的生命這一個圓點。」i。草間彌生的作品,如《無限網(GMBKA)》和《金色積累 (1)》,都源於她所見的如萬花筒般的幻覺。藝術家將眼中的世界向外推展、重構,成為了她筆下永無止盡的藝術標誌。猶如硬幣的正反面,這兩件作品分別展示了草間對「無限」的概念的不同視覺表現方式。

     

     

    左:此次拍品   右:拍品編號X,草間彌生,《無限網(GMBKA)》,2013年作 富藝斯香港晚間拍賣,2022年12月1日 估價:HKD12,000,000 - 18,000,000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左:此次拍品

    右:拍品編號12,草間彌生,《無限網(GMBKA)》,2013年作
    富藝斯香港晚間拍賣,2022年12月1日
    估價:HKD12,000,000 - 18,000,000

    圓點女王 

    「我們的地球只是宇宙中一百萬顆星星中的一個圓點。波卡圓點是一種通往無限的方式。 […] 當我們用圓點抹去自然和我們的身體時,我們就成為了環境統一體的一部分。我成為永恆的一部分,我們在愛中抹殺了自己。」
    —— 草間彌生

    波卡圓點作為草間彌生的視覺主題最初出現在其早期繪畫的背景中,後於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中演變成裝置作品《水仙花園》(1966年)中的鏡面球體,再蔓延至南瓜、衣服、鏡屋及其他作品中無限延伸的圖案。可見草間彌生的圓點主題奠定於其早期職業生涯及成名階段,而《金色積累 (1)》是體現該主題的視覺演變過程的一幅典範。《金色積累 (1)》捕捉了藝術家對積累、重複和無限的痴迷——這是定義草間彌生藝術實踐的三大特徵。

     

     

    拍品編號X,草間彌生,《紅靴)》1979年作 富藝斯香港日間拍賣,2022年11月30日 估價:HKD3,000,000 - 5,000,000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拍品編號211,草間彌生,《紅靴》,1979年作
    富藝斯香港日間拍賣,2022年11月30日
    估價:HKD3,000,000 - 5,000,000
     

     

    草間彌生對於圓點的熱愛可以被追溯到她十歲時的一次幻覺體驗:「有一天,看著桌上印著紅花圖案的桌布,我把目光轉向天花板時就開始看到每一處都佈滿了同樣的紅花圖案,連玻璃窗和郵箱上都佈滿了這些圖案。 房間、我的身體、整個宇宙都充滿著它,我的自我泯滅了,我被遣返和縮小到永恆時間和絕對空間的無限中。這不是一種幻覺,這是現實。我驚呆了。如果我無法從那裡逃脫,我將被紅花的咒語包裹,失去我的生命。我毫不遲疑地向樓梯奔跑。往下看,只見台階一個接一個地往下掉,拉著我的腿,讓我絆了一跤,從樓梯上摔了下來。我扭傷了腳。溶解和積累,擴散和分離,這是一種粒子在不可見的宇宙中解體和迴響的感覺……」ii

     

     

    草間彌生在她的《陽具原野》無限鏡屋,1965年作 攝影:細江英公 / 東京/新加坡大田秀則畫廊提供;倫敦Victoria Miro畫廊;紐約卓納畫廊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在她的《陽具原野》無限鏡屋,1965年作
    藝術品:©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1957年初到美國西雅圖,1958年移居紐約,1959年舉辦首次個展。到60年代中期,波點已經成為她標誌性作品的署名圖案。圓點遍佈藝術家的各種乍現(Happenings)表演、無盡的房間和她設計的服裝。草間彌生通過用圓點覆蓋她的衣服、皮膚與周圍環境實現了自我消除,回歸自然宇宙:「[...]我在自己全身畫滿圓點,然後把背景也填上一樣的圖案,這就是一種自我消融。把圖案全都畫上圓點,這樣圖案就會消失、和圓點同化,我也被消除了。背景——或網點——是陰,背景上的圓點是陽。把這些陰陽結合起來就是我的表現方式。當陰陽融合的時候,我就可以消除自己的存在。」 iii

     

    多年來,草間彌生在許多美術館中設立了互動式的《消逝屋》,邀請參觀者用貼紙覆蓋全白的房間。經過幾週的時間,房間便從一張白色畫布變成爆炸現場,圓點覆蓋了每一個可見的表面。這些房間用真實的形式把草間彌生最初的幻覺變得具體,讓她進一步將有關自我消除的構想從畫布推進到第三維甚至第四維空間,邀請觀眾參與其中並成為她的虛幻宇宙的一部分。

     

     

    草間彌生的互動式《消逝屋》,泰特現代藝術館,2012年

     

    藏家之選

     

    草間彌生在亞洲最大的回顧展〈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 目前在香港的M+博物館中展出,直到2023年5月14日結束。此展覽展出三件新作,以及超過200件來自世界各地、M+博物館和藝術家本人的收藏品。 

     

     

    草間彌生,《星塵的積累》,2001年 圖片和藝術品:©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星塵的積累》,2001年作
    松本市美術館藏
    藝術品:© 草間彌生

     

    草間的展覽〈我每天都為愛禱告〉,於2022年10月7日至2023年2月26日在東京草間彌生博物館中展出。她的近期重要個展包括: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2021年11月15日至2022年4月23日;倫敦維多利亞米羅畫廊,2021年6月4日至7月31日;倫敦泰特藝術館,2020年5月11日至2022年9月30日等。

     

     〈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 目前在香港的M+博物館展出

     

     

    i 草間彌生,引述於草間彌生,《無限の網:草間彌生自傳》,倫敦,2011年,第23頁

    ii Laura Hoptman、Akira Tatehata 與 Udo Kultermann 著,《草間彌生》,倫敦,2000年,第35-36頁

    iii 草間彌生,引述於草間彌生,《無限の網:草間彌生自傳》,倫敦,2011年,第47頁

    • 來源

      台中,臻品藝術中心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台中,臻品藝術中心,〈愛情核爆:萬劫後的草間彌生〉,1999年5月29日-6月27日

    • 藝術家簡介

      草間彌生

      Japanese

      Named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rtist" in 2015, it's not hard to see why Yayoi Kusama continues to dazzle contemporary art audiences globally. From her signature polka dots—"fabulous," she calls them—to her mirror-and-light Infinity Rooms, Kusama's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of making art elevates the experience of immersion. To neatly pin an artistic movement onto Kusama would be for naught: She melds and transcends the aesthetics and theories of many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ovements, including Pop Art and Minimalism, without ever taking a singular path.

       

      As an nonagenarian who still lives in Tokyo and steadfastly paints in her studio every day, Kusama honed her punchy cosmic style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1960s. During this period, she staged avant-garde happenings, which eventually thrust her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a series of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the 1980s and the 45th Venice Biennale in 1993. She continues to churn out paintings and installations at inspiring speed, exhibiting internationally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globe, and maintains a commanding presence on the primary market and at auction.

       
      瀏覽更多作品

亞洲私人珍藏

15

《金色積累 (1)》

款識:yayoi Kusama 1999 《金色積累 (1)》(日文)(畫背)
壓克力 畫布
117 x 91 公分 (46 1/8 x 35 7/8 英寸)
1999年作,並附藝術家工作室之登記卡及台中臻品藝術中心之保證書。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8,000,000 - 12,000,000 
€992,000-1,490,000
$1,030,000-1,540,000

成交價HK$9,930,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Yongle

香港拍賣 202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