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uesday, November 30, 2021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簡介

     

    在過去六十年裡,草間彌生非凡的藝術實踐讓世界為之迷醉,而她的創作天才可以有無數種方式去嘗試理解和解讀。除了作為首位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93年)的女性之外,她還在全球最負盛名的機構舉辦了大量的展覽。展覽吸引了無數參觀者,排著長隊等待數小時,只為親身體驗她的藝術。她亦憑藉作品及出版物獲得了無數獎項,並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不僅在各大美術館都可以看到她作品的身影,而且全世界最聲名遠播的美術館都藏有其作品,包括在東京為她專門設立的美術館。她的作品市場同樣生機勃勃,排名前十的拍賣紀錄中,其中六項於過去五年中所創造。毫無疑問,她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本件作品於紐約Robert Miller畫廊《草間彌生:當下》展覽現場,1998年6月11日-8月7日

  • 創作於1998年,《複述》是草間彌生作品中罕見且重要的一件作品,包含了她廣為人知的各種複雜、關鍵的主題。它出自一個小型系列,在這個系列中,草間彌生將自己標誌性的柔軟、凸起的雕塑放置在木頭盒子中,而《複述》一作更是罕見地包含了超過100個獨立製作並簽名的盒子。相似作品現已獲得富山現代美術館、新潟美術館和松本市美術館等機構的永久收藏,象徵了其歷史重要性。

       

    《複述》剛剛進入二級市場。在此之前,它曾在其創作同年於紐約的Robert Miller畫廊首次展出,之後於 2003年在邁阿密的巴斯藝術博物館和2018年在邁阿密的摩爾大廈相繼展出。 

     

    美術館級之作

  • 《複述》在作品的呈現上是既宏大的又是親近人的,它由120個盒子組成,每個盒子中放置著一個生物狀、帶波點的凸起物,它們從金黃與黑色相間、渾身長刺的巢穴中綻放而出。這些枕頭般柔軟的陰莖形狀指涉了草間彌生於1962年開始手工縫製的《積累》系列,該系列俏皮卻又帶著危險性,是「為了療癒她對性的感受和厭惡」i所作 。與她早期遍佈凸起狀物的構圖相比,雖然《複述》中蛇一般的管狀上仍然有著人們所熟悉的這一重複出現的圖案,但它們已不再是憤怒的,而是展現了豐盛的樣貌。以花盆、孵化器或搖籃的形式組合在一起,這些相互依偎的自然形態看起來像是胚胎、雄蕊或含苞待放的花朵,暗示著綻放的生命、新的開始,以及未知的潛力等種種可能性。

     

    隨著我們的視覺感知從每個細胞狀組件的微觀視角轉變為無垠宇宙的宏觀視角,這種物質和精神的融合以一種令人心神蕩漾的冥想般體驗將觀者重重包裹,促使我們去尋找內在的自省和超越。

     

    草間彌生無與倫比的創造力

     

    草間彌生的藝術與她的心理狀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人認為她作品中的蛻變往往是伴隨著她的人生遭遇巨大苦難時而發生的,例如她因服用治療神經症的藥物而導致生理活動受限之後才開始採用機械式的創作方法。在草間彌生的實踐中,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1960年代,在她與冷漠無情的家人決裂,並在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鼓勵下在1958年6月移居紐約之後。在她的家鄉,日本長野,草間彌生第一次體驗到了後來對她影響至深的幻覺,幻象中的圖案天羅地網般將她周圍的一切,包括她自己吞沒。離開日本,來到美國對她來說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而她渴望「伸手抓住這個城市裡所有的一切,成為明星人物」ii

     

    抵達美國後,草間彌生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男性主導的藝術圈,這個圈子並不特別歡迎一個來自日本的年輕女性藝術家,然而,她卻以驚人的速度在紐約的前衛藝術界嶄露頭角。她不斷吸收和挑戰當時最先進的創作實踐,廢寢忘食地追求對宇宙無限的表達,這一切都促使她的藝術產出愈發多元且出人意料,同時也讓她逐漸與自己個人的現實達成和解。因此,在談及當時與她交好的許多藝術家與她作品的關聯時,有相關之處值得關注。

     

     


    草間彌生,《第62號A.A.A.》,1962年作
    德州伯蘭頓美術館收藏

     

     

    本件作品中的網格、雕塑形式讓人想起草間彌生1962年的蛋盒畫,該畫作現已獲得德州伯蘭頓美術館永久收藏。該系列由草間彌生以類似美國著名藝術家路易絲·奈維爾森的方式所收集的回收材料製成(奈維爾森以在街道上尋找木材而聞名),標誌著草間彌生在三維領域的最早實驗之一。

     

     

     


    路易絲·奈維爾森,《皇家潮汐4》,1959-1960年作
    科隆路路德維希博物館收藏
    © 2021 Estate of Louise Nevels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確實,《複述》和奈維爾森規模宏大、疊放在一起的裝著抽象形狀的木頭盒子之間也形成有趣的對話。然而,奈維爾森通過每個盒子之間的差異,拔高了忙碌的城市生活中那些被忽略事物的意義,而草間彌生的作品則是反映了創作過程中安靜的重複,通過利用人工製造的事物以量化的形式來體現無限的抽象概念。

  • 無論是《無限之網》系列中覆蓋畫面的標記和技巧,還是本件作品所使用的抽象和複製,草間彌生都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和威廉·德庫寧一樣,通過宏大的尺幅來對其進行呈現。然而,她作品中那些「費時費力所實現的構圖求同感是有意而為,試圖找到【這一體裁】情感主義的解毒劑」iii。與此同時,草間彌生迷戀多個方塊中所存在的連續性的無限,這一創作上的視角與皮耶羅‧曼佐尼和河原溫的一脈相承,後兩者均曾通過盒子尋找他們對無限的表現。與這幾位藝術家不同的是,雖然草間彌生的實踐基於觀念藝術,但卻並未受限於其框架,而是激起一種更為靈活的解讀。

     

     

      

    《複述》的構圖呈現了一種軟與硬、嚴格的一致性與無所約束的自由之間的微妙平衡,並讓人想起伊娃·海瑟的染色繩索和金屬結構立方體。海瑟是美國藝術的代表性人物,其工作室多年來與草間彌生的工作室位於同一棟建築之中。海瑟與草間彌生的作品都是關於女性主義和性的議題,且包含了感官和心理暗示,兩者在作品中所呈現的重複更為有機,有別於包括索爾·勒維特和唐納德·賈德等藝術家所倡導的極簡主義的工業化美學。而賈德則是草間彌生作品的早期仰慕者,並曾購入她的作品作為自己的私人收藏。

     

     

     


    左:唐納德·賈德,《無題》1985年作
    © 2021 Judd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右:索爾·勒維特,《牆面邊緣2號》,1976年作
     © 2021 Sol LeWitt/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此外,《複述》中伸向觀者的填充捲曲物和克拉斯·歐登伯格所偏愛的媒介如出一轍,而且許多批評家認為他的軟雕塑是受到了草間彌生創新想法的啟發。但不同於歐登伯格對一整個放大物件的形式進行描繪,草間彌生的主題並非物件本身,而是在她的作品中不停重複製作的過程。

     

     

     


    克拉斯·歐登伯格,《軟烤土豆,切開並拋掉--規模B》,1970年作

     

     

    這些長長的凸起嵌入無限的捲曲形狀之中,讓人想起露絲·阿薩瓦錯綜複雜的金屬線編織雕塑,彷彿未剪的動物皮毛一般充滿生命。它們也與日本當代藝術家鹽田千春的編織、打結的作品有著共通性,後者通過網狀環境來展現自己身體和情感上的體驗,通過看似無邊無盡的紗線來探索無限。iv 然而,與阿薩瓦大量重複的環狀所呈現的精緻脆弱以及鹽田千春作品中常見的纏繞技巧不同的是,草間彌生密密麻麻的捲曲將每個盒子內部的背面掩蓋,讓觀者對這些宛如另一世界的物件起源心生好奇。

     


    左:露絲·阿薩瓦,《無題(S. 372)》,1954年作
    北卡羅萊納州阿什維爾美術館收藏
    © 2021 Ruth Asawa Lanier, Inc.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右:鹽田千春,《生存的狀態(娃娃屋)》 ,2013年作
    2021年6月7日於富藝斯和保利拍賣的聯合拍賣中以693,000港元的價格成交
    © Chiharu Shiota / ARS, New York

      

    然而,儘管草間彌生可以與在她移居美國後的幾年裡湧現的無數戰後藝術運動聯繫在一起,但她從未曾參與其中;她巧妙地超越了各種流派的限制,並不斷追求完全是屬於她自己的藝術軌跡。

     

    「紐約給予我們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想法和概念,它是讓我和其他藝術家實現夢想的地方。」—— 草間彌生 

    有限的盒子,裝著無限的視野

      

    草間彌生在1970年一次短暫返回日本之後,在1973年永久地遷回了日本。儘管此時她對新的商業機遇備感樂觀,也大受日本經濟繁榮之鼓舞,但卻深受其伴侶兼密友約瑟夫·康奈爾之死的打擊。由此可見,作為草間彌生同時代的藝術家,康奈爾對《複述》一作有著難以抹滅的影響。

     

     

     

    作為集合藝術的先驅,康奈爾的「憂鬱的盒子」將日常物件轉變為迷人的寶藏。藏身他的那些木頭小盒子中的景象不僅沒有喚起壓抑或囚禁的主題,反而是為觀者提供了一個逃遁的世界。草間彌生和康奈爾在1960年代相遇之後,開始了一段充滿激情卻柏拉圖式的感情。他鼓勵她的創作,而她給了他的作品靈感,康奈爾的許多作品都是為她而作。她深情地傾慕他,因為他給了她「如此純粹的善意...沒有人能在早已逝去的生活河流中抱有如此的指望」,草間彌生對他的作品讚賞不已,並解釋「這種善意來自【康奈爾】傾其一生創作的那些美妙的『盒子』和『拼貼』作品。」v

     

     


    約瑟夫·康奈爾,《無題(平圖里喬的男孩)》,1942-1952年作
    © 2021 The Joseph and Robert Cornell Memorial Foundation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與康奈爾創作於1940年代的盒子同樣具有集合的特性且極為私密,《複述》中的120個組成部分各不相同,儘管其組構的過程同樣具有重複性。每一個盒子都由藝術家親手製作,且各自展現不同的細節,如「在花叢中、天空中的星星、河床中的石頭。」vi《複述》高高堆起,逼近觀者,且充滿了她的標誌性主題,當觀者近觀或遠看它時,所獲得的體驗交織著物理性質與幻覺空間的糾纏,令人如癡如醉,因為草間彌生對無限的表達正是展現在每一部分獨一無二的特性之中。

     

    《複述》

      

    她早期創作的單件盒子結構可以說是對當時更為封閉且較小的工作室環境的一種回應,而隨著1980年代中期草間彌生對工作室的重建,她的創作也到達了爆發性的階段。或許是受到日本當代藝術的方方面面以及藝術界對奇觀所抱有熱情的啟發,她創作的複合式裝置的規模也隨著她的自信和抱負的重新回歸而逐漸增大。

      

    創作於1998年(同年,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型回顧展《無限的愛:草間彌生1958-1969年》在美國和日本巡迴展出),《複述》一作完美地體現了草間彌生傳奇作品在這一領域的成就。它在規模上既是龐大的,又是親近人的,它是一件挑戰藝術表達可能性的傑作,展現了草間彌生無可比擬的視覺世界,以及她在這個非同凡響的演變過程中已至爐火純青之境。

     

     


    草間彌生於在東京富士電視畫廊舉辦的個展,1991年
    © 草間彌生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我旅程中的每一步,是我以筆、畫布和材料作為工具對真理的尋求。頭頂是一顆遙遠、明亮的星星,我越努力想要觸到它,它就越行越遠。但是,憑藉我的精神力量和我在這條道路上的一心追求,我在茫茫人世迷宮般的困惑之中摸索出了一條道路,不遺餘力地一步步靠近靈魂的領域。」—— 草間彌生

    藏家之選

      

    作為當代藝術界的泰斗,草間彌生的作品獲得了全世界許多美術館的收藏,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以及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在其藝術生涯中,草間彌生曾舉辦過大量個展。這包括了最近在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的回顧展(2021年4月23日至8月15日),以及在紐約植物園(2021年4月10日至10月31日)和在倫敦的維多利亞米羅畫廊(2021年6月4 日至7月31日)的展覽。

      

    她目前正在進行的個展包括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草間彌生:無限鏡屋》(2021年5月18日至2022年6 月12日)和邁阿密魯貝爾博物館的《草間彌生:水仙花園》(2020年11月18日至 2021年12月12日)。

     

     

    i 草間彌生,引述於Chris Kraus,〈積累〉,〈草間彌生〉,紐約,2012年,第108頁

    ii 草間彌生,引述於建畠哲,〈草間彌生〉,倫敦,2000年,第11頁

    iii Laura Hopton,〈草間彌生:報應〉,〈草間彌生〉,紐約,2000年,第42頁

    iv 鹽田千春,引述於Charlotte Jansen,〈捆綁:鹽田千春的「不確定之旅」纏繞 Blain|Southern 畫廊,柏林〉,〈Wallpaper*〉雜誌,2016年9月20日,載自網路

    v 草間彌生,〈草間彌生:我喜歡我自己〉,日本,2007年,第185頁

    vi 松本透,〈安魂曲和復活:草間彌生的藝術〉,載自〈草間彌生:永恆—現代性〉,東京,2005年,第278頁

    • 來源

      紐約,高古軒
      現藏者於2007年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紐約,Robert Miller 畫廊,〈草間彌生:現在〉,1998年6月11日-8月7日,圖版編號10 (圖版)
      邁阿密,巴斯藝術博物館, 〈草間彌生〉,2002年12月4日-2003年5月11日,圖版編號32,第39頁 (圖版,第19頁)
      邁阿密,摩爾大廈,〈波普極簡主義 | 極簡波普主義〉, 2018年12月4-9日,第109-110頁 (圖版)

    • 文學

      Laura Hoptman、Akira Tatehata 與 Udo Kultermann 編,〈草間彌生〉,紐約,2000年,第78頁 (展場圖)
      Louise Neri 與 Takaya Goto 編,〈草間彌生〉,紐約,2012年,第146-147、281頁 (圖版)
      Laura Hoptman、Akira Tatehata、Udo Kultermann 與 Catherine Taft 編,〈草間彌生〉,紐約,2017年,第76頁

    • 藝術家簡介

      草間彌生

      Japanese

      Named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rtist" in 2015, it's not hard to see why Yayoi Kusama continues to dazzle contemporary art audiences globally. From her signature polka dots—"fabulous," she calls them—to her mirror-and-light Infinity Rooms, Kusama's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of making art elevates the experience of immersion. To neatly pin an artistic movement onto Kusama would be for naught: She melds and transcends the aesthetics and theories of many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ovements, including Pop Art and Minimalism, without ever taking a singular path.

      As an octogenarian who still lives—somewhat famously—in a psychiatric institution in Tokyo and steadfastly paints in her immaculate studio every day, Kusama honed her punchy cosmic style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1960s. During this period, she staged avant-garde happenings, which eventually thrust her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a series of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the 1980s and the 45th Venice Biennale in 1993. She continues to churn out paintings and installations at inspiring speed, exhibiting internationally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globe, and maintains a commanding presence on the primary market and at auction.

      瀏覽更多作品

重要私人收藏

19

《複述》

款識各:YAYOI KUSAMA 1998 《REPETITION》(底部)
縫製填充布面雕塑 木頭及顏料 (共120件)
每盒 38 x 25.6 x 15 公分
完整作品 228 x 512 x 15 公分

1998年作,並附藝術家工作室之登記卡。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5,000,000 - 20,000,000 
€1,700,000-2,270,000
$1,920,000-2,560,000

成交價HK$19,005,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香港拍賣 202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