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yoi Kusama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Thursday, December 3, 2020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所有的一切,包括自我、他人,還有整個宇宙,都會被無止盡的圓點連結而成的白色虛無所消抹。」—草間彌生

    《無限之網》是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最具標誌性的一個系列,鞏固了她在世界藝壇偶像級人物的地位。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以來,她一直在對該系列進行不斷的拓展和延伸,而《無限之網 (QRTWE)》正是其中一件傑出的典範之作。

     

    沈浸自然之中

     

    這幅壯觀的作品由絲絲入扣的圓形組成,創造出一種「非系統性的圖案,就像自然生成一般,各不相同,也像簽名一般富有個性i」。看到《無限之網 (QRTWE)》時,讓人不禁以為自己飛到了一片霜凍的森林上空,俯瞰下方白雪靄靄、閃閃發光的林海,寒冬微風過處,樹林輕輕地搖擺。又或者是身陷狂暴的龍捲風之中,在無數令人暈眩的圓點之間茫然失措,圓點碰撞著掃過畫布表面,彷彿變成立體般;上升、落下,隨著它們在前景和背景之間相互交織而不斷迴旋。


    草間彌生無限重複的標誌性圓點雖然是完全抽象的,但也讓人聯想起星際、海底和地下的世界,它們越過畫布的邊界,延伸至房間裡,彷彿催眠般地將觀者和藝術家包覆在無限的概念之中。的確,正如草間彌生自己說的,「一個波點成不了什麼。ii」然而「宇宙之中有太陽、月亮、地球,以及億萬顆恆星,ii」而「我們所有人都活在自己世界深不可測的謎團之中。ii」 

    草間彌生家在日本松本市的中津屋種子育苗場之花田 © YAYOI KUSAMA

    草間彌生1929年出生於戰時日本的長野縣,她作品中所體現的對波點和原生形式的畢生迷戀,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在家裡的種子育苗場之溫室和田野度過的時光。家庭生活的動亂和紛擾,致使年僅10歲的草間彌生開始產生各種鮮活的幻覺,而藝術家後來聲稱這些幻覺困擾了她的一生。在她的幻覺裡,不斷擴散的花朵和植物開口對她說話,蔓延的波點將周圍的一切,包括她自己,全部吞沒,草間彌生將此稱為「自我消融」。為了克服自己的恐懼,藝術家通過繪畫這些數不清的、撕扯著她神經的波點,以尋求解脫,並在這極盡心力、強迫性的重複創作中獲得療癒和慰藉。
    「在長野的深山裡,通過在信紙大小的白紙上創作,我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用墨水畫出佈滿畫面的細小圓點,以及用鋼筆描出連綿不段、充滿漸變的蜂窩形狀或巨型植物根莖般的怪異結構。」—草間彌生

    冉冉升起的新星

     

    為了逃避家庭的困擾,並在當時與自己有著書信往來的;著名美國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鼓勵下,草間彌生在1958年6月來到紐約。站在帝國大廈上眺望腳下這座網格狀的大都市,草間彌生回憶起自己曾經渴望「伸手抓住這個城市裡所有的一切,成為明星人物」iii。正式藝術訓練的缺乏並未讓她卻步,野心勃勃的發展出了自己的創新形式,對當時正佔領紐約、蓬勃發展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做出回應。

     

    傑克遜·波洛克,《一:1950年31號》,1950年作,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一年後,僅憑借5件作品,草間彌生在布拉塔畫廊開啟了自己在紐約的職業生涯——它們「單色並且簡單,但在其複雜的潛意識微觀中,空間宇宙不斷鋪展,直至目之所及。然而,頭一眼看時 […] 畫面中彷彿什麼都沒有——僅是單純白色的平面」iv。她富有控制力的;具有光澤的白色顏料結構代表了藝術家從她日本時期的紙上作品之根本轉變,並且對抽象表現主義充滿毀滅性的男性氣息發出挑戰。她意義非凡的油畫對紐約畫派畫家們做出大膽指涉,與傑克遜·波洛克和威廉·德庫寧的作品一樣有著宏大的尺幅,然而,「構圖中艱辛的一致性則是對這一 [體裁]中的情感主義所發起的刻意對抗。i

     

    草間彌生在其紐約首個個展中的早期作品《無限之網》前,1961年,圖片來自:草間彌生工作室

    她的首個個展獲得了廣泛的好評,為羅伯特·瑞曼以及其他當時的新晉藝術家的極簡主義美學創作鋪平了道路。唐納德·賈德是第一位購買《無限之網》的買家,並且在《Art News》的評論中對其稱讚有加v

    「草間彌生是一位具有原創性的畫家。展覽中這5件白色、極大的畫作不論在概念還是實現上都很先進和具有力量。通過在黑色背景塗上一層白色後,疊加無數小的弧形來實現接近表面、較淺的空間效果。這一效果既複雜又簡單。 […] 整體的成果類似一個大型、脆弱卻又刻劃有力的格柵或一塊巨大、堅固的蕾絲。其表現力超越了類屬東方還是美國這一議題。僅管它兩者皆是,無疑的一定不是如美國藝術家羅斯科、斯蒂爾和紐曼這一類型,而是完全獨立的。」—唐納德·賈德

    而他的兒子弗萊文也表示這的確是一種高度評價,因為「原創性是唐納德所追求的,而草間彌生已經將其實現——他對此讚嘆不已」vi。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勞拉·赫普曼在對草間彌生作品的研究中對此進一步指出,「僅管不難理解為什麼《無限之網》會吸引像賈德和斯特拉等美國極簡主義畫家,但草間彌生的作品在創作手法和方向上與極簡主義藝術家們完全不同。雖然她將自己的筆觸描述為『機械化』,並將自己的畫作稱為『空洞』,但我們沒有必要通過相信《無限之網》[以及草間彌生其他的作品] 是對幻覺的直接紀錄,才能理解它們是對藝術家人格的一種高度個性化之展現」vii

     

    弗蘭克·斯特拉,作品標題不詳,1967年作,倫敦泰特美術館藏

    僅管藝術家的標誌性風格與糾纏她一生的幻覺和精神掙扎密不可分,草間彌生繪畫中的網也是一種遮擋視線的紗幕,讓觀者僅能看見眼前的部分視像,因為它們終將失落在草間彌生充斥著強烈的視覺和心理衝擊的概念圖像之中。

     

    在布拉塔畫廊的展覽之後不久,草間彌生與馬克·羅斯科一起,作為唯一的兩位在美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參加了在德國勒沃庫森的莫斯布羅伊希博物館舉辦的開創性展覽《單色繪畫》。她那「沒有起點、終點或中心」x的《無限之網》,不受抽象構圖中的要素所限,獲得了極大的認可,並使她迅速在歐洲藝壇聲名鵲起,成為極少數在戰後時期獲得國際認可的非西方藝術家之一。

     

    草間彌生與《無限之網》,Stephen Radich畫廊,紐約,1961年

    《無限之網 (QRTWE)

     

    《無限之網 (QRTWE)》在藝術家於2007年於倫敦的維多利亞米羅畫廊舉辦的兩部分展覽中首次亮相,與其他同年創作的單色《無限之網》畫作一同展出。這些作品讓人想起藝術家最早在紐約布拉塔畫廊展出並開啟其星途的白色之網的繪畫,體現了她作品中形式的顯著連續性,與她創作主題中揮之不去的癡迷形成呼應。草間彌生的標誌性圖案超越了藝術世界的界限,使人們一眼即可辨識,而《無限之網 (QRTWE)》對這一圖案完美的重新演繹,也同樣具有其獨特性。

     

    創作於藝術家職業生涯的成熟時期,本件畫作使用壓克力而非油畫顏料。藝術家於1980年代轉向使用這一可溶性媒材,這可以追溯到她早期傳統日本畫上的實驗。將薄如水墨的顏料與無數濃重的厚塗圓點並置,製造出千變萬化的平面肌理,展現了藝術家在其指標性創作上的無微不至與孜孜不倦。此外,轉向使用乾得更快的媒材,既體現了藝術家在技巧發展上的堅持不懈,和她迅疾、一往直前的藝術視野,也反映了她在持續的自我消融過程中的情感投入。

     

    草間彌生,倫敦
    圖片來自:草間彌生工作室;大田秀則畫廊,東京/新加坡;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倫敦

    藏家之選

     

    草間彌生憑借其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所成就的;具有影響力之作品,獲得了全世界多個著名美術館的收藏,其中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巴黎蓬皮杜中心,以及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草間彌生在其職業生涯中舉辦過許多個展,包括2012年在惠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大型回顧展,並憑藉源源不斷的美術館個展證明自己作為當代藝術中領先人物的地位,包括即將在柏林的格羅皮烏斯博物館舉辦的回顧展(2020年9月,現推遲至2021年3月),以及即將在華盛頓特區的赫尚博物館和雕塑園(2020年,日期待重定)、紐約植物園(2020年,推遲至2021年),和倫敦泰特美術館(2021年春至2022年春)舉辦的展覽。

     

    i Laura Hopton,《草間彌生:報應》,《草間彌生》,紐約,2000年,第42頁

    ii 草間彌生引述於Nadine Daher,《紀念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永恆成就》,《史密森尼》雜誌,2020年1月14日,載自網路
    iii  草間彌生引述於建畠哲,《草間彌生》,倫敦,2000年,第11頁
    iv 《草間彌生,無限之網: 草間彌生自傳》,Ralph McCarthy著,倫敦,2001年,第29頁
    v  唐納德·賈德,《評論和預覽:本月新人——草間彌生》,《Art News》,第58卷,第6期,1959年,第17頁
    vi  弗萊文·賈德引述於Javier Pes,《草間彌生重要朋友唐納德·賈德》,《藝術新聞》,2017年8月30日,載自網路

    vii Laura Hopton,《草間彌生:報應》,《草間彌生》,紐約,2000年,第43頁

    x Laura Hopton,《草間彌生:報應》,《草間彌生》,紐約,2000年,第103頁

    • 來源

      東京,大田秀則畫廊
      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
      歐洲,私人收藏 (購自上述來源)
      紐約,富藝斯,2016年5月8日,拍品編號 2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 過往展覽

      倫敦,Victoria Miro 畫廊,〈草間彌生〉,2007年10月10日-11月17日 (圖版)

    • 藝術家簡介

      草間彌生

      Japanese

      Named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artist" in 2015, it's not hard to see why Yayoi Kusama continues to dazzle contemporary art audiences globally. From her signature polka dots—"fabulous," she calls them—to her mirror-and-light Infinity Rooms, Kusama's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of making art elevates the experience of immersion. To neatly pin an artistic movement onto Kusama would be for naught: She melds and transcends the aesthetics and theories of many late twentieth century movements, including Pop Art and Minimalism, without ever taking a singular path.

       

      As an nonagenarian who still lives in Tokyo and steadfastly paints in her studio every day, Kusama honed her punchy cosmic style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1960s. During this period, she staged avant-garde happenings, which eventually thrust her o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a series of groundbreaking exhibition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the 1980s and the 45th Venice Biennale in 1993. She continues to churn out paintings and installations at inspiring speed, exhibiting internationally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globe, and maintains a commanding presence on the primary market and at auction.

       
      瀏覽更多作品

9

《無限網 (QRTWE)》

2007年作
款識:Yayoi Kusama 2007《INFINITY-NETS QRTWE》(畫背)
壓克力 畫布
194 x 259 公分 (76 3/8 x 101 7/8 英寸)
2007年作,並附草間彌生工作室之登記卡。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15,000,000 - 20,000,000 
€1,860,000-2,480,000
$1,920,000-2,560,000

成交價HK$17,190,000

聯絡專家

Charlotte Raybaud
Head of Evening Sale,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in Association with Poly Auction

Hong Kong Auction 3 Decem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