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 Mitchell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New York Wednesday, June 23, 2021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 「我想要的東西,無法宣諸於口......我正試找比我日常故事更為具體的東西:為感覺下定義。」
    —瓊.米丘, 1965年

    《無題》中心呈現從畫布迸發出來的濃密顏料,也是對瓊.米丘的淒美抽象情感記錄,強而有力。作於1964年,拍品屬於她的《黑色》(Black)系列。《黑色》系列可算是藝術家最具啟發性的作品,揭示米丘在畫面處理、調色和情感方面的明顯轉變。拍品展示她以手指在畫布上滴、甩、濺和塗抹顏料,傳達富表現力的本能和畫面的兇狠,從而產生了「如風暴般的塑形,對世界進行重要清算」的繪畫。i


    米丘的《黑色》系列與其1960年代初自封為「暴力和憤怒的畫作」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構圖充滿活力、遍及全畫、多彩強烈。當時,米丘和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 的工作室位處同一棟樓,其中加斯頓的工作室就在米丘樓上。如加斯頓一樣,米丘放棄了由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普及的覆蓋全面畫布法則,轉向偏好人物與背景之間的結構關係。簡.利維斯頓(Jane Livingston)評論《黑色》系列誕生的關鍵時期,並觀察到:「這些作品中, [米丘] 以人物背景為基礎,也是其同類型作品中最直接的。她在考慮進化中或持續的物件,有時暫緩,有時卡在模棱兩可的氣氛中。」ii

     
    瓊.米丘,《無題》(Untitled),1964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圖片:©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Licensed by SCALA / Art Resource, NY,藝術品 © Estate of Joan Mitchell

    「我想描繪一個空間的感覺。它可能是封閉的,也可能是廣闊的。它可能是與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所講的『推與拉』、結構、光線、空間、顏色共同起作用的物件。」
    —瓊.米丘
    拍品中,米丘回歸到其導師漢斯.霍夫曼的教導,在畫面中心凝聚厚厚的油彩,與柔和的滴彩和煙花般的書法線條形成鮮明對比。她沒有像往常那樣通過互補色的並置來喚起觀者對於光線的印象,而是在她的繪畫中通過純粹的色彩對比和調製來呈現這種效果。在《無題》中,米丘比以往更勇於「將抽象表現主義的處理轉化為她自己的詞彙,也令它成為後人可用的詞彙。」iii

     

    克萊福特.斯蒂爾(Clyfford Still),《1948年7月》(July 1948),1948年作。水牛城奧爾布賴特—諾克斯美術館,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 Art Resource, NY。 © City and County of Denver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我們多次經歷這些情節,或是連貫,或是神秘。(米丘的)語言總有一種令人賓至如歸的感覺,即使我們無法翻譯,也能理解她想講甚麼。」
    ——約翰.艾殊伯里(John Ashbery),1965年

    當米丘創作這個系列時,她和加拿大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尚—保羅.里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住在法國,並且捲入了一段災難性關係,同時應對其父在近日去世和其母的抗癌狀況。到了1964年,她「正試圖擺脫暴力階段,投入其他事物。」iv 而這種「其他事物」孕育了米丘所指的「我的新黑色畫作」,並表示:「系列無一填有黑色,但它們任何一件都反映了這些作品的暗淡和情緒,並非如實際顏色所見。」v 拍品體現了其《黑色》系列中更加克制和溫和的性格,包括更為陰鬱和原始的色調,在柔和的綠色和棕色間閃出一絲藍色,連同引人注目的集中處理,完美地呈現其時間主觀性的聯覺。

     

    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柏樹》(Cypresses ),1889年作。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圖片來源:Art Resource, NY

    「如果大自然提供原材料,[米丘] 以記憶篩選它,將其轉化為藝術的基本要素。」
    —艾榮.桑德勒(Irving Sandler),1957年

    當米丘製作拍品時,她已經適應了法國的形態影響,完全放棄了她對城市環境的參考。取而代之的參考是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和文森.梵高的景觀作品,如海倫.莫爾斯沃思(Helen Molesworth)所觀察:「米丘的畫作無可否認地喚起了風景的感覺,既是遠景,也是記憶和感覺的翻版。」vi 她在《無題》的調色板直接取材自大自然,綠棕色調讓人聯想到自然土壤和法國露天景觀。正如米丘在1964至1965年間所言:「我試圖記住我對某棵柏樹的感受。如果我記得這種感受,我覺得它會持續一段很長時間。」vii 就拍品所見,天藍色在整個構圖中顯著地閃爍,為整體構圖增添了光澤和柔和感,猶如黑暗中的曙光,也許暗示著雨過將會天青。儘管《黑色》系列充滿沉思,「它們仍然偏向樂觀,既動盪,又細膩,結合粗糙的原始情感與無堅不摧的韌度。」viii


    i Hauser & Wirth, Joan Mitchell: Leaving America, New York to Paris, 1958-1964, press release, London, 2007.
    ii Jane Livingston, “The Paintings of Joan Mitchell,” in The Paintings of Joan Mitchell, exh. cat.,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2002, p. 26.
    iii Klauss Kertess, Joan Mitchell, New York, 1997, p. 42.
    iv Joan Mitchell, quoted in Linda Nochlin, “Joan Mitchell: A Rage to Paint,” in The Paintings of Joan Mitchell, exh. cat.,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2002, p. 50.
    v Joan Mitchell, quoted in John Ashbery, “An Expressionist in Paris,” Artnews, vol. 64, April 1965, p. 63.
    vi Helen Molesworth, “Joan Mitchell,” in Joan Mitchell: Leaving America, New York to Paris, 1958-1964, exh. cat., Hauser & Wirth, London 2007, p. 10.
    vii Joan Mitchell, quoted in John Ashbery, “An Expressionist in Paris,” Artnews, vol. 64, April 1965, p. 63.
    viii Hauser & Wirth, Joan Mitchell: Leaving America, New York to Paris, 1958-1964, press release, London, 2007.

    • 來源

      藝術家遺產管理委員會
      紐約瓊米丘基金會
      紐約 Cheim & Read 畫廊
      現藏者於2013年購自上述來源

    • 過往展覽

      首爾,Kukje 畫廊,〈瓊.米丘:作品展 1952–1992年〉,2006年3月3日至4月4日(圖版)
      倫敦,豪瑟沃斯畫廊,〈瓊.米丘:離開美國,從紐約到巴黎,1958-1964年〉,2007年5月25日至7月21日,第 54頁(圖版,第 55 頁)
      巴黎,Jean-François Cazeau 畫廊,〈所有狀態的抽象〉,2018年5月30日至7月15日

重要歐洲私人收藏

Ο◆27

《無題》

油彩 畫布
76 7/8 x 45 英吋 (195.3 x 114.3 公分)
1964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2,500,000 - 3,500,000 

成交價$3,902,000

聯絡專家

Amanda Lo Iacono
拍賣主管
紐約
+1 212 940 1278

aloiacono@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紐約拍賣202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