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 Park -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Hong Kong Wednesday, June 22, 2022 | Phillips

建立您的首份清單。

分享及管理拍品的方法。

  •  

    安娜·帕克的炭筆與石墨棒作品在視覺上相當奪目,近乎完全以單一色調作畫,如萬花筒般的定影,擺盪在夢境與記憶兩者的臨界之間,游移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每一件作品都顯現著塞在邊緣之內的,稜角分明的、碎片化的身體,我們由此見到來自派對、烤肉盛宴、音樂會演出等等共同記憶之熟悉場面 —— 按藝術家的說法,這是「人類文明的盛況」之殘片。儘管年僅二十餘歲,藝術家的成熟之作已獲布萊恩·唐納利收藏(後者於紐約藝術學院的展出發掘朴氏的作品),同時也於休士頓美術館、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館,與邁阿密當代藝術學院博物館典藏。藝術家近期亦在東京 Blum & Poe 畫廊與紐約Half藝廊舉辦個展。

     

     

    安娜·帕克近期展覽〈你好,陌生人〉之展出現場
    東京,Blum & Poe藝廊,2021年9月1日-10月9日

    「比起描繪任何特定瞬間,我更傾向於呈現不確定的混亂之片段……我想這是我對很多發生的事情的感受;在這之中某種程度的焦慮是與生活的不可預測性相互伴隨而來的。」
    —— 安娜·帕克

     

    鏡中混亂

     

    安娜的作品使人想到縱情之夜目眩的海市蜃樓 —— 每一段影像都形同是透過玻璃鏡凝視所見,因為人物與物體皆扭曲變形、形體誇大。藝術家自云,她首先都在網路上搜索著圖庫影像作為靈感來源,接著聚焦在相片最吸引她注意的面向,而後將她所找到的殘片與想像交融在一起:「我覺得有一個有趣的事是,在網路上搜尋著本是良善的字句,卻會出現難以料想的(甚至令人感到不適的)結果」ii 如此情況,與《I 到 I》中所能見的並無二致。在這一件作品裡,一對女人似乎手臂勾手臂搖晃著,而她們的旁邊可發現一個男人的身影,似乎試著加入兩人,或者緊緊攫住其中一位。我們無從得知如此關注是否沒有依據,而旁觀者在背景隱約顯現,其雙眼對準著整個場景。

     

     

    此次拍品細節

     

    儘管相當地細微,安娜的作品夾著一種睿智的諷世意味,甚至批判著我們所處的當代社會。《I 到 I》是如此地使人想起一種侵入性的、未經計畫的狗仔隊角度快照,迫使其觀者置身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我們是否正看著兩位名人處在不同程度的醉意中,踉蹌地走出或是進入豪華轎車,抓著她們的珠寶與皮包,由她們的保鑣穩固地指引著?或是,我們是否要為畫中搖搖欲墜的、衣衫不整的女子感到憂心,看她們正任由男性旁觀者哄騙著?安娜·朴謎樣的作品滿佈著疑問,而且可以說是毫不掩飾 ——她的作品直接捕捉了社會的「灰色地帶」,以其曖昧性挑釁著我們。就連她含糊的標題,「我到我」(I to I),都使人想到諧音的「眼對眼」(eye to eye)—— 那麼,又是誰看不對眼了?抑或是某人正掙扎於一種內在的混亂,以至於與自己「看不對眼」嗎?  

     

     

    分界的模糊化

     

    1996年生於韓國,藝術家自小便與家人移居美國。繪畫是她自童年直至成年貫徹的,在離開普拉特藝術學院的插畫與動畫學程,並投奔更具傳統美術學院訓練的紐約藝術學院後,安娜·朴就完全地投入炭筆作畫。她著迷著炭筆媒材的「快速性、寬容性」,特別注意到了媒材的延展性。以塞西莉·布朗作為她早期的參照模子,安娜·朴時常在創作時將布朗的畫冊擺在一旁,更將背景播放著其訪談。


     

    塞西莉·布朗,《Puttin’on the Ritz》,1999-2000年作
    紐約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館藏

     

    正如部分抽象畫家一樣,安娜的作品在成為如今版本的之前,原先都是更為具象的、更忠於它們的描繪對象。論及她的創作過程,藝術家自云:「在過去,我的作品是更為嚴謹地表現的,而它甚小偏離我原本的參照物。逐漸地,我開始變形並抽象化那一些看來能夠彰顯炭筆軌跡的片段。而是直到最近這一批作品我才引入一種漫畫的/誇飾的元素,它們讓我想起我小時候會畫的人物角色。」iii 藉由將她的人物形象的臉部呈現為卡漫式的,殭屍般的樣貌,使得能夠將她的人物之情感、手勢注入誇張化的表現 —— 這些形象被置入寫實的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此的並置在《I 到 I》之中相當強烈,在其中超寫實的細節諸如被緊握著的手機,髮絲皺摺的輪廓線,醒目的沙龍美甲等等,都在在地與畫面中人物模糊的、歪曲的臉孔形成反差。以上所述全都與藝術家對炭筆媒材的改造 —— 炭筆本或許與製圖、素描更為相關 —— 它是一種特別能夠襯托安娜·朴怪誕的、如夢般效果風格之媒材。

     

    「到了現在,炭筆與石墨炭筆是我的主要媒材。我覺得炭筆的立即性可以使我在成形一個想法時就立刻看到它現形。作為一種如此單純的、直白的媒材,它提供我一種挑戰,即我能夠透過它給創造諸多不同的視覺的表現可能。」
    —— 安娜·帕克

     

    在獲得越來越多關注之後,安娜提到了自身內省的需要:她暗示了在將來會花更多心力來磨練技術,或者也會去探掘她韓國的文化歷史背景。無獨有偶的,安娜·朴選擇炭筆作為她創作的手段,也實踐了一種韓國的傳統,亦即將此一材料視為抵禦邪惡之力的力量來源。這一個文化意涵無意間呼應到了驅逐社會中「混亂的、使人喘不過氣的一面」,這已是藝術家作品相當核心的一環。在其非凡的畫藝之外,她使人目眩神迷的場景調度手法巧妙地也接近社論,它們牽引的諸多文化歷史之片刻激盪著無數觀者的無限臆想。

     

     

    藏家之選

     

    節錄自 Sasha Bogojev,《與安娜·帕克的對談》,《Juxtapoz》, 2019年5月13日:

     

    Sasha Bogojev: 能否請妳描述一下妳的創作過程,也就是妳構思景象的過程,以及將其付諸於紙上的技術操作過程呢?
     

    安娜·帕克:從我找到喜愛的影像,到我開始畫的這一過程並不需要很多時間。我很少做很多預先的初稿,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我總是迫切地想儘速在一張大幅的紙上著手。我起初階段是將一切一種寫意的方式擺置好,接著我會加入似乎可放在整個佈局中的其他參考資料的元素。觀者的眼睛在這一幅畫面上遊走過什麼的途徑的一個念頭都持續地在我腦中存在。  

     

    S.B.: 妳會形容妳的作品是幽默的,挑釁的,批判性的,或是其他?
     

    A.P.: 我將我的作品看作我們所習慣的那些事物的快照,只是帶了點魔鬼氣息(希望是好笑的)地呈現。
     

    S.B.: 妳期望從觀者那裡得到什麼樣的反應或是迴響?
     

    A.P.: 我希望為觀者引出某種熟悉感。不論這些作品能使他們想起去過的派對,或是使他們能夠從人物形象中辨識出自己或是他們所認識的某人。又或者任何事物,我希望可以使他們從中會意地笑。

     


     

    i 安娜·帕克,引述自 Tess Thackara,〈安娜·朴畫末日景象的炭筆畫作爲她博得頂尖策展人與KAWS的喜愛。25歲,她才正在起步〉,《Artnet News》,2021年10月12日
    ii 安娜·帕克,引述自 Sasha Bogojev,〈與安娜·朴的對談〉,《Juxtapoz》,2019年5月13日
    iii 同上

    • 來源

      洛杉磯,Over the Influence 畫廊
      巴黎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35

《I 到 I》

炭筆 石墨鉛筆 木板
182.8 x 121.4 公分 (71 7/8 x 47 3/4 英寸)
2019年作

Full Cataloguing

估價
HK$300,000 - 500,000 
€36,600-61,000
$38,500-64,100

成交價HK$2,268,000

聯絡專家

雪鸞
晚間拍賣主管暨專家
+852 2318 2026
CharlotteRaybaud@phillips.com

 

20th Century & 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

香港拍賣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