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地標 M+ 博物館專家指南

香港新地標 M+ 博物館專家指南

M+ 博物館坐擁超過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正在展出1,000多件藏品。富藝斯專家團隊將在本文帶您參觀亞洲首家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精選作品。

M+ 博物館坐擁超過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正在展出1,000多件藏品。富藝斯專家團隊將在本文帶您參觀亞洲首家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的精選作品。

傅丹《我們人民(局部)》(2011-16)

2022 年秋季,富藝斯亞洲總部將會遷入西九文化區,進駐西九文化局大廈,坐立香港M+博物館對面。如此舉措加強我們對亞太地區的承諾,致使該區成為頂級世界藝術目的地。

富藝斯拍賣行亞太區新總部外觀示意圖。

自11月開幕以來,M+ 已經迅速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文化地段之一,以及這座城市對泰特現代美術館和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回應,其中包括四個「扎根於亞洲,再以國際視野重新審視、賦予定位、深耕拓展」的永久館藏系列。 例如,博物館的希克展廳是世上最大型及最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系列之一。

由 Herzog & de Meuron 與 TFP Farrells 和 Arup 合作設計的 T 形場地坐擁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包括 33 個畫廊和一個名為 「潛空間」的區域,其創新設計可容納M+下方運行的地下鐵路隧道。M+擁有超過6,000件永久藏品(其中1,000件正在展出),觀者可能會因展品參觀次序而煩惱。以下是專家團隊的精選展品,供作參考:

傅丹《我們人民(局部)》(2011-16)

地點:B2層潛空間

在博物館下層的潛空間內,一件波動起伏的觸目銅製雕塑立即引起我的注意,出自丹麥籍越南裔藝術家傅丹之手筆。這是其創作系列《我們人民》的一部分,由自由神像重建為一比一副本的長期項目。這個系列從未打算統一展出,約260件組件分散在世界各地,曾出現於逾15個國家,亦曾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巴黎東京宮等機構展出。M+的版本(自由神像的右肩和腋下)以其巨大尺寸籠罩觀者,而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著名標誌相對地細緻入微,反映傅丹從多角度重新詮釋自由的意義。— 富藝斯亞洲區主席陳遵文(Jonathan Crockett)

陳箴《雙圓桌》(1997)

地點:B2層潛空間

甫一進入潛空間,我看到1980年代移居巴黎的中國概念藝術家和雕塑家陳箴的作品《雙圓桌》,尤甚驚喜。陳箴於歐洲享負盛名,在中國比較低調,我希望其聲名可以隨著M+的開幕而提升。

2000年,45歲的陳箴在巴黎去世。雖然我從未拜訪他本人,但我曾於其家中與他的妻子會面。 25 歲時,藝術家確斷溶血性貧血,當時醫生告知他只能多活 5 年,而這一經歷其後亦影響了他的創作。陳箴知道他在世時間有限,所以矢志成為一名藝術家,致力研究他認為重要的議題,而我一直對陳箴作出這個選擇而感到興趣。在法國,他已經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藝術家,其作品也走在文化對話的前沿。

《雙圓桌》由28張東西方的椅子組成,椅子的座位粘在兩張圓桌上,無人能夠圍坐。中文字「永恆的誤會」刻在作品中心,以及三張嬰兒椅,暗指文化和世代之間的衝突。儘管人類希望相互理解,發起對話,粘合的椅子卻使這個想法變得不可能,不禁讓人思考如何才能達至理性溝通。作為一個身處海外的法國國民,我對這個想法有著特別的共鳴。—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門主管杜依舜(Isaure de Viel Castel)

楊東龍的作品迫使觀者重新考慮對香港不同地區和人物的交替解讀,這或許是M+未來幾年的恰當比喻。

楊東龍《足下》(2014)

地點:地下大堂展廳102

楊東龍是我今年較早時的新發現,通過刺點畫廊展覽認識他。其作品中的靜默讓我著迷,我也偏好藝術家迫使觀者重新評估香港的各種空間和面孔。《足下》尤其引人注目,因為觀者無法確定觀看場景的有利位置。當你停在上方時,你的眼睛會尋找可以聚焦的東西,也許是打開的窗戶、推車或藏在一側的畫作,但你無可避免地被掛名地板吸引。地板本是作品中沉悶和全被忽視的特徵,卻以精緻的深度和色彩呈現。楊東龍的作品迫使觀者重新考慮對香港不同地區和人物的交替解讀,這或許是M+未來幾年的恰當比喻。—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主管雪鸞(Charlotte Raybaud)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1994)

地點:地下大堂展廳102

德國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以身臨其境的全景照片而聞名,捕捉全球化世界中當代生活的標誌場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攝於 1994 年,以狹窄框架展示該銀行總部。雖然它是城市天際線的獨有特徵,但這棵可識別的高樓建築被夜色籠罩。觀者目光隨之轉移在窗戶網格上,而窗戶的明亮燈光揭示大廈內部的活動。當觀者近距離觀察時,這幅作品的宏大尺寸和超現實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展現坐在不停重複的辦公桌之間和電腦屏幕前的微小人物。當觀者後退時,它們的形態被簡化為大量彩色圓點,微觀和宏觀結構相互交織,成為一件傳統化的抽象藝術品,而當中影響只要置身其中才可體驗。—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圖錄編輯宋安秀(Anastasia Salnikow)

 

 

張英海重工業《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天堂也不聽的禱告》(2021)

地點:2樓焦點空間

甫一走進焦點空間,這件威風凜凜的十字形視頻作品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大膽的動畫文本,靈感來自反覆出現的戰爭和內亂新聞,每時每刻閃爍變化,與爵士打擊樂、飄逸吟唱和中國弦樂旋律優美的原創配樂同步。我完全被其冥想品質所吸引,以及喜歡作品將日常生活、美學和慶祝的小插曲與苦難、人際關係、政治和藝術等主題相互編織。

張英海重工業由韓國藝術家張英海和美國藝術家 Marc Voge 組成,他們是「網絡藝術」的兩位先驅,而「網絡藝術」是 90 年代後期的藝術運動。早在NFT和數碼藝術興起之前,該流派經已融入更廣泛的當代藝術創作。他們的美學保持一致,只要藝術家製作新品並在國際展示該項目,這件特別的作品將會每六個月更新一次,確保《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的持續相關性。 —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和設計日間拍賣主管蘇琬婷(Danielle So)

 

 

倉俁史朗, Ishimaru株式會社《清友壽司吧》(1988)

地點:2樓東展廳213

必看的 《清友壽司吧》由日本家具和室內設計師倉俁史郎設計,當中一磚一瓦地從東京新橋區街道拆除,並重新安裝在 M+ 東展廳。甫一進門,觀者看到一堵對角彎曲成鋼板立面的亮藍色牆,營造出一個充滿機關的私密門口。無縫的雪松板從吧台後面延伸,穿過天花板,立於對面,背後發出柔和的夜光。個性家具、燈具和大門在室內空間中塑造出一種微妙的平衡,而這種蒙德里安式氛圍尤其見於酒吧在 1988 年開業時的日本經濟繁榮時期。餐廳最終於 2004 年關閉。—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圖錄編輯田天(Angela Tian)

 

 

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2003)

地點:2樓西展廳

M+另一必看景點無疑是安東尼.葛姆雷的大型作品《亞洲土地》,也是一片約為手掌大小的泥人海洋,當中每個人偶於 2003 年在五天內單獨製成。甫一進門,觀者面對20萬個目不轉晴的人偶眼光,而在畫廊的另一邊,他們的製造者照片專注地盯著鏡頭,而這群製造者是300名來自象山(現廣州市華東鎮)的村民,來自各個年齡層。這個項目同時是中國遼闊土地的有力象徵,也是在經濟蓬勃發展下,有關人民生命的溫馨提示。 —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圖錄編輯汪慧華(Marian Ang)

 

 


相關專題

暢遊藝術城市-首爾 >

暢遊藝術城市-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