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維度看瓊·米丘

從另一維度看瓊·米丘

瓊.米丘(Joan Mitchell)兩幅《無題》畫作於富藝斯紐約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亮相。

瓊.米丘(Joan Mitchell)兩幅《無題》畫作於富藝斯紐約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亮相。

瓊.米丘(Joan Mitchell),《無題》,1979年作,估價:9,000,000 - 12,000,000美元。拍品21,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紐約 

- Patricia Albers撰文

 

富藝斯紐約的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將會呈獻瓊.米丘(Joan Mitchell)兩幅《無題》畫作。第一幅繪於1953年,當時二十七歲的米丘成為曼哈頓下城區的前衛運動一部分,激動不已,因為繪畫這種創作方式似乎從來沒有如此盛行或受重視過。第二幅繪於1979年,米丘年屆五十四歲,定居遠離繁囂的法國村莊。那時候,繪畫創作幾乎已經式微,但是藝術家對此不屑一顧。同時,她的長久伴侶剛與另一個女人私奔,為藝術家留下傷疤、悲憤和孤寂。一如以往,米丘的工作室讓她重拾正軌,在創作中道盡人生百態,她曾說:"音樂、詩詞、風景、小狗推動我繼續繪畫,繪畫令我活過來了。"

绘画就像音乐,超越生死。
-
瓊.米丘

瓊.米丘(Joan Mitchell),《無題》,1953年作,估價10,000,000 - 15,000,000美元。拍品24,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紐約


由於米丘經常運用狠勁或全身用力把顏料砸向畫布,因此容易讓人假設其繪畫方式是快速而即興的。其實,她蔑視只在畫布上釋放情感的藝術家。米丘是一位深思熟慮的畫家,她會在工作室以不同活動為創作暖身,可能是播放黑膠唱片,包括1950年代的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比莉.荷莉戴(Billie Holiday)、1970年代的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等;或是浸沉在詩詞當中,也許是出自她心愛的詩人里爾克(Rilke)之作品。她甚至會回想自己喜歡的地方、人物、狗群等。以上目的均是讓她超越自我,打開情感空間。米丘天生具備異常生動的感官回憶,隨身攜帶一個心靈手提箱或相冊,將她的風景放置當中。她不會構想場景,或是從工作室的窗戶尋找靈感(事實是她都在晚上繪畫)。反而,她在腦海中勾畫構圖,「捕捉」特定時刻的特定風景,然後尋找互相呼應的視覺元素以回應情感。她的創作倚重內心和外界的平衡,但平衡難度猶如高台走鋼絲。


米丘完成構圖後才會開始整理油漆和為畫筆沾上顏料。在牆上固定畫布後,她會站在工作室的盡頭,從遠處面對畫布。然後,她全神貫注地以相等於運動精英的力量(通常是盲力)擲下顏料,而她當下就知道該筆觸的走向和連帶步驟。每隔幾下筆觸,她就會稍微打量構圖。不過,預先構圖並不意味著米丘不會留下意料之外的筆觸、進行調整或者偶爾隨意揮筆。當她胡思亂想時,繪畫頓時變成純粹的喜悅,就像不靠雙手騎自行車的快感一樣。
 

她的創作倚重內心和外界的平衡,但平衡難度猶如高台走鋼絲。
-瓊.米丘


米丘在1949年後期搬到紐約。到達數月後的一天,她到訪惠特尼美術館,看到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名畫《閣樓》,畫中盡是人物的碎片。藝術家被這幅畫的原始性、空間的處理、展示的力量深深吸引。後來,她發現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油畫,蒙德里安將樹木設想為壓縮的線狀網絡,而她在其中感到超凡的光芒(而我不是指白光)。從這兩位藝術家及其他藝術品中,米丘獲益良多,不僅解放了其畫的形態和重新考慮她對油漆、空間、光線的處理,更於1953年作品《無題》中以她的周遭環境為題作畫。這讓人想起她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信中她提到自己曾經看過「掩蓋風景的雨水」,使她記起「紐約第十街的雨水蓋過了風景卻又如此柔和」;上述場景在《無題》中充分展示,畫中水滴條紋滔滔翻滾及閃爍不息。此畫的靈感也可能來自她在長島小鎮斯普林斯的某個夏天,該小鎮位處加迪納斯灣附近。

米丘抵達紐約後的第二年是艱難的一年,她一直為自己覺得錯誤的觀念而苦惱。從小開始,她知道自己的體驗與眾不同。藝術家患有先天性終生神經病,當其五官之一受到刺激時,該種官能就會做出反應,連帶影響其他感官。某些患者能夠看到聲音,某些則能聽到味道,而米丘就有幾種情況,包括為聲音和情感上色。對她而言,希望是黃色的,而抑鬱症是金屬白色的。當病情浮現時,米丘決心在藝術上運用自己的症狀,轉禍為福,因此她後來成為色彩大師也絕非偶然。


米丘的1950年代後期繪畫備受推崇,其女性身份令她在當時由男性主導的藝術界中超群出眾。 1959年,她移居巴黎,與法國加拿大畫家尚–保羅.利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共賦同居。面臨普普藝術的時代,米丘對「真正繪畫」依然忠心耿耿,故被當時的藝術界所忽視。 1960年代初期,其色彩柔和的作品被所謂的「黑畫」所取代,而「黑畫」取材自科西嘉島的航行之旅。其後,她展開了色彩交集的油畫創作。直至1979年前,她一直住在巴黎以西北方的韋特伊村莊,村莊俯瞰塞納河。多變的天氣和茂密的植物吸引著米丘,她把該河谷的色彩、紋理、光線糅合在藝術作品中。
 

基於以上合理猜想,1979年的《無題》應歸功於米丘的花園。作品將近十二英尺闊,採用她多年來研發的技巧之一:以一種形態開始,過後以另一形態取代。藝術家為《無題》設定橫向格式,卻又以兩個垂直木板組成底板;兩者之間更有一個切口,企圖破壞橫向的效果。此外,米丘也因其他元素而迷戀該切口,例如她特別著重筆觸,而切口凸顯了筆觸與清晰線條之間的對比。它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阻止作品的演化,畫中線條的各種彎曲和空心,抑或腐爛的莖桿,全都彰顯《無題》的特色,因為它根本不在描繪一個井然有序的花床。米丘認為,美麗的花叢無須燦爛盛開,其顏色和組件也不必和諧優雅。
 

致力尋根究底的米丘曾說過:「繪畫就像音樂,超越生死,猶如進入另一個維度。」

 

* 帕特里夏.阿爾伯斯(Patricia Albers)是瓊.米丘第一本傳記《女畫家瓊.米丘的生平》的作者。她正在籌備匈牙利攝影師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的傳記。

 

瀏覽更多「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紐約」詳情 
 


相關專題

諾曼.洛克威爾—美國叙事大師>